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 正文

聚焦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 2024年度“蓝海联盟”技术交流活动举办

发布时间:2024-11-22  |  来源:中国环境APP

以“相约杭州,共护蓝海”为主题的2024年度“蓝海联盟”技术交流活动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本次活动聚焦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助力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为何要聚焦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据介绍,这是因为长江口—杭州湾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是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区、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交汇区,该区域也是“十四五”三大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

浙江在钱塘江流域开展上下游全流域协同控制,并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近岸海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然而,长江口—杭州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特别是水质改善任重道远。

“这场技术交流活动,针对杭州湾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一次大型专家会诊,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商讨良策,我相信必定会对改善杭州湾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生态环境部太湖东海局分党组成员、副局长金左文说。

精准掌握污染物分布并做好溯源,可以科学指导杭州湾保护工作。为此,活动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敏与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相关负责人为“一站一基地”揭牌。据悉,“一站一基地”均为首批国家级监测点,依托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设立,将通过“技术眼”守护蓝色海洋,为杭州湾及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什么是“一站一基地”?“一站”是指杭州湾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该监测站是全国首批 55 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之一,监测范围覆盖杭州湾以东、象山港以北的杭州湾河口区;“一基地”是指舟山群岛海洋监测基地,该基地为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一批8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地之一。

“一站一基地”统筹推进、同步建设,将作为国家地方间快速协调联动的区域性支撑节点,以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海湾管理需求为目标,为浙江省在多方面“政产学研用”融合先行示范、强化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技术提供支撑。

“‘蓝海联盟’作为海洋生态环保领域的‘思想库’‘智囊团’,从2022年筹建到现在,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共育、实验室共建等方式,积极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竺恒峰介绍,“蓝海联盟”先后开展13项重点研究项目,合作发表SCI等高规格论文14篇,在杭州湾综合治理、近岸海域污染源解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蓝碳”增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这次活动名家云集、精英荟萃,相信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交流对话,必将碰撞新观点、启迪新思路,拓宽海洋保护治理路径,赋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竺恒峰说。

据了解,今年又有北京大学、西湖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下属机构,以及浙江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等7家单位加盟“蓝海联盟”。

接下来,“蓝海联盟”将聚焦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工作开设“开放航次”,旨在通过对杭州湾河口区的监测与研究,为杭州湾海域水质改善和提升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开放航次初定于2025年夏季,主要涉及氮磷迁移转化、入海氮磷精准溯源、新污染物的监测及风险评价、水质预测模型、河口水质基准、生态质量评价等关键领域和问题的相关项目,共有9家成员单位加入开放航次计划。

启动仪式前,17家“蓝海联盟”成员单位代表集体讨论《“蓝海联盟”章程》,并建立了联络机制,为联盟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