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 > 正文

每年回用尾水装满3个西湖!滨州海水养殖尾水实现零排放

发布时间:2023-04-12  |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沿海区域的渤海水产养殖基地,盐田星罗棋布,盐山晶光闪闪,一派壮观景象。

在这里,水产养殖有一套独特的生态系统——初级海水养虾,二级海水养殖卤虫,三级海水提取溴素,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各板块之间相互承接,实现海水梯度利用,盐田虾养殖尾水达到“零排放”。

image.png

渤海水产“梯度化”绿色养殖模式,是滨州市海水绿色养殖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滨州市围绕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大力探索实行分级“梯度化”绿色养殖,减少海水养殖污染,保障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全市已整合、发展绿色养殖企业15家,每年回收、循环再利用养殖尾水4000余万吨,有效解决养殖尾水对近岸海域水质污染问题,促进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养殖企业尾水100%循环利用

“我们这个地方有个独特的优势,就是滩涂面积十分广阔,造就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养殖体系。”提起海水养殖,滨州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冯国刚向记者介绍。

地处渤海湾南岸的滨州市,沿海有无棣县、沾化区和北海经济开发区,海岸系黄河冲积而成,岸线曲折,东西蜿蜒238.9km。淤泥沉积而成的滩涂跨度大、面积广,平均跨度10km,滩涂面积9.37万公顷,浅海面积20万公顷,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滨州市水产养殖业如火如荼,尤其是南美白对虾、贝类等主要养殖品种产量、产值逐年增加。202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55.15万吨,渔业总产值 223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41.9亿元。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养殖尾水治理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主任张振华介绍,为规范海水养殖,减少污染排放,滨州市从严格海水养殖空间与容量管控入手,编制并发布了《滨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沿海县区也相继编制了相配套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完成了非法和不符合规划分区管控养殖清理整治工作,累计清理养殖面积1837.4公顷。

对于合规合法的养殖区域,滨州市出台了近岸海域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立足滩涂广布的优势条件,积极推行海水梯度利用,大力加强海水养殖环境治理。重点推动大型渔业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建立与养殖车间“内循环”水处理相配套的“外循环”水处理系统,达到养殖水“零排放”。

记者在渤海水产(滨州)有限公司看到,公司在工厂化养殖车间外配套建设了800亩生物净化塘,其车间养殖尾水过滤后,排入配套生物净化塘,经生物净化后,引入对虾外塘养殖池,进入海水分级梯度化养殖模式,最终实现养殖尾水100%循环利用。

为提升绿色养殖发展水平,滨州市积极鼓励各县(市、区)、企业争创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争取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推广生态化养殖技术,打造黄河三角洲百万亩生态渔业基地。对于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的主体,在补助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

“梯度化”养殖实现海水资源“吃干榨净”

走进渤海水产(滨州)有限公司沾化分公司生产厂区,一座座工厂化养殖车间进入眼帘。每个车间内,都有32个规格统一的圆形pp池,每个池子28立方米,可产对虾560—650斤,产量是同等面积散养户的100倍以上。

image.png

“工厂化养殖解决了传统养殖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虾苗的成活率,二是尾水的再利用。”公司负责人刘冬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一直有“人养虾卵,天养虾”的说法。传统外塘养殖模式,在水温、盐度、投喂饲料等方面可控度偏低,尤其是在大风和闷热天气,极易造成虾的大面积死亡。

此外,水产养殖中需要动力提水,但养殖后尾水排放,既对环境有污染,也浪费了电能等能量,而盐场晒盐的前端,尤其是一级二级的晒盐池,面积很大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渤海水产公司逐渐摸索出工厂化独立池体、梯度化多级利用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刘冬告诉记者:“工厂化养殖实现了各个环节的精准可控,不受气温、天气等影响,一个虾池出现了病菌,也不会影响到其他虾池,从而保证了对虾产量。”

与此同时,渤海水产公司也保留了大塘散养养殖模式,利用盐度在65‰以下的海水养殖盐田虾,不施用药物、激素等任何辅助品,主动减少人为干预,经过120天的足期生长,利用物理方法捕捞上岸。

养殖盐田虾的尾水,则逐级用于养殖丰年虫等盐田虾优质饵料,提取溴素,卤水制盐。结晶盐后的卤水称为苦卤,引入蓝色化工园区,经过蒸发、沉降、离心、干燥等程序提取钾镁。通过梯级利用,实现了盐田虾养殖尾水的零排放。

滨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魏刚告诉记者,目前,“梯度化”养殖已成为滨州市沿海陆上区域的主要养殖模式。对于一些不具备“梯度化”养殖能力的散养户,当地也主动帮助对接盐场,实现区域水产养殖“抱团”发展,既解决了盐场的水源,又实现了尾水的“吃干榨净”。

海陆空立体监测呵护海洋环境

“养殖尾水一旦入河、排海,将直接影响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的总氮、总磷等水生态环境指标。通过我们这个系统,可以直观地看到水质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有区域出现明显变化,我们即可及时组织溯源排查。”在沾化区智慧环保指挥中心,滨州市生态环境局沾化分局局长杜海青向记者介绍。

记者注意到,通过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中的水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模块,可以直观地看到沿海主要河流和近岸海域遥感监测情况。其中,依托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在陆源河流监测方面,系统每月可对重点入海河流叶绿素a、悬浮物浓度、富营养化指数等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渲染;在海域监测方面,主要对渤海湾叶绿素a、无机氮含量、活性磷酸盐和温度等进行监测渲染。通过每月各类污染物的颜色变化和空间分布,结合陆源河流分布情况,研判污染物来源和污染总量,为消解陆源入海污染物提供依据。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是滨州市构建海陆空立体水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一环。

魏刚向记者介绍,在陆上,滨州市严格落实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加强海水养殖尾水排放监管,重点针对大型养殖企业制定专门监测计划,定期监测其养殖水质,督促其将养殖尾水引入盐场进行晒盐,确保尾水不外排。

“针对养殖区域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我们用好无人机等新技术,操作无人机对养殖企业开展不定时抽查、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促进近岸海域水质不断改善。”沾化分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李化宗对记者说。

image.png

在海上,滨州市投放了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浮标站,可实现海水水质自动采样,能够对常规水质参数的pH、水温、溶解氧、盐度、浊度、叶绿素,营养盐参数的硝氮、亚硝氮、磷酸盐、氨氮,以及化学需氧量和水中油12项水质项目进行实时监测,对水质恶化情况进行预警、溯源分析,实现海洋环境质量的有效管控。

为从源头加强海水养殖污染,滨州市还对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要求,参考海水养殖项目分类管控措施,对海水养殖相关规划环评和已建海水养殖项目环评进行摸底排查,市、县两级先后检查企业200余家,督促不达标或不合规企业整改提升。推进养殖滩涂登记发证工作,全市8个县(市、区)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率均达到90%以上。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地方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制订技术导则》,我们也将根据导则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引领水产养殖业向更加绿色、更高质量发展迈进。”滨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县级干部韩涛对记者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