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爱思唯尔全球期刊高级副总裁彼得·哈里森:专注科研发展,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成果传播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的影响越发显著,如何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为大众了解、认识并转化为日常行动?海洋科学研究又应如何回应这一趋势?为此,中环报记者采访了爱思唯尔全球期刊高级副总裁彼得·哈里森(Peter Harrison)。
中国环境报:全球气候变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有研究认为这会对台风路径产生影响。科学家应该如何优化科研成果的传播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研究发现转化为可供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参考的行动指南?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彼得·哈里森:在我看来,让科学发挥出更大价值、产生更大影响力非常重要,科研人员需要更多地学习和积累,不断总结如何将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传递给公众以及社会其他群体的经验。作为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能够支持和帮助科研人员,与专业的传播专家合作,改进讲述研究成果的方式,提升宣传效果。我们也会以多种形式支持这些活动,不仅面向公众,有时也会针对特定人群,比如年轻人。
爱思唯尔与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以及7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的 “联合国‘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让科研人员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向年轻一代介绍海洋研究的新进展,用创新海洋科普教育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我们还通过培训活动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如何更好地撰写论文、如何表达研究内容,甚至在论文标题的选择上,如何提升论文的影响力和可见度。这些都是我们与科研人员合作,为提升他们研究的整体社会影响力所做的尝试,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这方面的努力。
中国环境报:海洋科学依赖全球协作,但各国在科研船只、仪器设备甚至获取出版机会上都有不均衡的问题。作为国际性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如何推动国际合作,帮助弥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研资源差距?
彼得·哈里森:国际合作在海洋科学领域尤为重要。因为诸如气候变化或生物多样性等很多海洋科学相关挑战,都需要全球性的合作与协作。
作为出版机构,爱思唯尔能够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我们出版内容的质量,确保科研人员有机会发表高质量研究,推动知识与理解的进步。二是通过我们平台的力量去分发和传播这些成果,让全球更多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了解特定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促进交流与合作。
因此,对我们来说,这既是出版高质量内容的责任,也是通过平台最大化其可见度与影响力的重要使命。
中国环境报:爱思唯尔是否计划将“海洋十年”早期科研人员培训计划,扩展至更多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彼得·哈里森: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就“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即“海洋十年”)涵盖的主题方向,开展了很多线上线下的培训活动。我们很高兴能与DCC-OCC(即“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 在海洋科学培训方面继续加深合作。去年,我们进行了首次尝试,将一些顶尖科学家的讲座放到线上,结果吸引了非常多的参与者。今年我们会继续探索,找到更可持续的形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选择。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将这些培训扩展到更多地区,进一步扩大国际化覆盖范围,并尽量利用线上形式提高可及性,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远程参与。这也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海洋十年联合系列特刊”:针对海洋十年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方向推出一系列特刊,每个特刊通常由3个—4个期刊共同参与。这种形式特别有利于处于早期阶段或科研资源有限的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更多发表科研成果的选择和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他们的成果更快被科学界看到,我们也会配合推广,提升其研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环境报:除培训项目外,爱思唯尔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青年海洋科学家应对经费挑战,并支持他们拓展全球科研合作网络?
彼得·哈里森:爱思唯尔还可以通过提供工具和分析产品,帮助科研人员获取资金信息和寻找潜在的全球合作者。例如,我们的 Scopus 和 SciVal 等解决方案能够提供科研资金趋势和资助来源信息,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去了解自己领域的资金流向,从而发现新的机会。
同时,在科研文献中,我们还能提供相关研究趋势信息。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了解全球还有哪些团队在研究类似课题,或者有哪些互补的研究方向,从而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拓展国际合作。这不仅能帮助科研人员扩大科研网络,还能提升自身的科研可见度和职业发展机会。
中国环境报:根据爱思唯尔旗下海洋科学期刊的投稿与引用趋势,或是旗下数据库的数据,当前全球海洋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有哪些?揭示了哪些发展趋势?
彼得·哈里森:在海洋科学领域,我们看到的热点话题包括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这些研究方向都具有高度交叉性,强调整合性研究,目标是为社区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应对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以及海洋系统的韧性问题。
上述领域相关研究的投稿量正在增长,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具有跨学科特点,结合了多种方法来应对海洋治理挑战。为了回应这种趋势,我们的期刊不仅要适应已有学科的变化,有时还需要创办新刊物,为科研人员提供新的发表平台。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发展方向。
中国环境报:作为一名自然科学背景的学者,您如何看待当下的跨学科研究趋势?
彼得·哈里森: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我们在几乎所有学科领域,都看到了跨学科研究的增加。这是科研发展的必然方向。对出版方来说,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期刊和出版组合,确保其能够回应这些趋势,保持对科研共同体的价值。
有些传统期刊(比如土木工程类)十年前、二十年前是很单一的,现在也逐渐扩展到了新的领域,吸引新的学者群体。有时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创办全新的期刊,把一个新兴社区聚合起来,推动知识交流。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也是出版发展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不断观察趋势,捕捉新兴研究领域,确保我们的内容和期刊始终保持科研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