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正文

北太平洋与极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5-10-30  |  来源:本站编辑

10月24日,“北太平洋与极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题研讨会”(Symposiumon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inNorthPacificandPolarRegions)即“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第24次年会—大连边会”在辽宁大连成功举办。研讨会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支持,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办,旨在对北太平洋和极地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进展进行研讨,进而寻求创新,加强合作。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德国及中国16家科研机构的50余名科研人员参会,交流报告17个,论文30余篇。

会议由监测中心那广水研究员主持,科技处处长郭皓致欢迎辞,化学室副主任姚子伟介绍了监测中心极地和大洋POPs相关研究工作。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派员到会并致辞,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

报告分为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两部分。俄罗斯OlgaLukyanova教授、韩国Hyo-BangMoon教授、日本HideshigeTakada教授、德国谢志永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庆华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蔡明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承森研究员等作特邀报告,监测中心王震博士、马新东博士等作大会报告。报告就大洋和极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近年来,我国在极地POPs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传输机制、沉降历史和生物富集以及POPs的洋流迁移、海气交换、大气传输等等研究领域进展显著。此外,部分报告还涉及了南极地衣与环境监测、中国近海污染物分布与沉积,这不仅丰富了研讨会内容,而且为极地POPs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历时一天,研讨会报告丰富精彩,论文集、宣传册、展板、实验室参观等交流方式多样。研讨会针对极地和北太平洋POPs国际研究趋势、前沿科学问题、合作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了最新研究进展,谋划了未来发展思路,取得了丰硕成果。

此次研讨会主要由监测中心极地研究组(PolarResearchGroup,NMEMC)承办,该研究组成立于2011年,是以海洋和极地新型污染物环境行为和毒理学为核心的科学研究组。从上世纪90年代末,监测中心持续参加了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在此基础上极地研究组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不断扩展考察区域,圆满完成了南北极站基、南大洋、北冰洋的科考工作,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团队,开创了极地POPs研究平台和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不仅揭示了南北极传统、新型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生物放大、来源传输与多介质环境过程,而且阐明了北太平洋/北冰洋POPs大气沉降与分配,探索了极地菌群/抗性基因特征。

那广水研究员主持会议

各国专家作特邀报告

研讨会合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