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描绘绿色发展新画卷——天津“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渤海湾碧波荡漾,海鸥翩跹起舞;海河两岸绿意盎然,飞鸟穿梭其间;湿地深处芦苇摇曳,珍稀鸟类悠然栖息;港口码头车流如织,新能源设备静谧运行。这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背后,是天津市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所取得的成果。

刚柔并济守护绿水青山
天津市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一方面,执法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环保体检”,面对面讲解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全市重点企业的排污数据,智能系统自动捕捉异常线索。这一幕“刚柔并济”的工作场景,正是天津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日常写照。“十四五”以来,全市坚持在执法过程中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遵循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原则,着力实现执法力度与服务温度的有机统一。
为减少对守法企业的干扰,天津市大力推行非现场智慧监管,通过整合自动监控、工况用电等大数据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走航车、水指纹追踪等智慧装备手段,精准预警问题线索。目前,近半数问题企业通过这种非接触方式被发现,有效实现了“无事不扰”的监管目标。在此基础上,天津市同步强化源头预防,通过普法宣传和“环保体检”等措施,主动为企业明确环境守法红线。
针对恶意环境犯罪行为,全市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对监测数据造假、危险废物非法转移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干扰市场、损害群众健康的犯罪行为坚持“零容忍”,坚决依法查处、绝不姑息。“通过建立‘公、检、法、环’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了信息共享与多部门协作,执法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共查处涉刑案件66起,均已由公安机关立案侦办。”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史津说。
在保持执法力度的同时,天津市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通过实施“首违不罚”和“轻微不罚”等措施,对首次违法或情节轻微的企业给予容错整改空间,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对1184起案件免予行政处罚,免罚金额达5221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创新实施“双书送达”机制,企业在收到处罚决定书时同步获取信用修复告知书,并获得专业修复指导,形成“处罚—履行—修复”的管理闭环。今年以来,已帮助50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有效化解企业“一次违法、长远受限”的后顾之忧。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
秋日的蓟州区,层林尽染,游客流连于山水之间。这片绿水青山所焕发的生机,是天津市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缩影。据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洁介绍,全市在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方面,重点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天津市建立起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3种类型,将全市域划分为329个管控单元,形成市区两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现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同时,通过集成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和各领域环境保护要求,形成“一张底图”,为行政管理、企业投资、项目选址和公众查询提供便利。此外,全市4万多家企业被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实现排污单位全覆盖和环境要素“一证式”管理。
在实践路径探索方面,天津市已建成5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5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各地结合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发展路径——蓟州区深耕“生态+文旅”,宝坻区潮白新河流域与西青区辛口镇着力发展“生态+农业”,西青区王稳庄镇和中新天津生态城则积极实践“生态+产业”,有效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十四五”以来,天津市在落实全国碳市场工作基础上,两次扩大试点碳市场覆盖范围,增加交易品种,探索配额拍卖,鼓励使用绿电。刘洁表示,通过这些举措,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意识显著增强。同时,通过建立碳普惠体系,量化个人减排行为价值,激发了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生活的积极性。
激活“无废城市”新动能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无废城市’既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管理模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涛表示,“十四五”以来,天津市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先导,统筹推进生产生活、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中资源消耗减量化、固体废物资源化、终端处置无害化。
通过完善制度、技术、市场和管理四大体系,天津市广泛传播“无废”理念,推广“无废”技术。“全市各行各业和各界群众踊跃实践,一大批工厂、机关、学校、小区纷纷打造出各具特色、成效鲜明、全员参与的‘无废’场景,绿色生产、低碳办公、环保行动、垃圾分类等绿色低碳新时尚在天津市蔚然成风。”张涛说。天津市还作为全国唯一代表,参与全球环境基金设立的“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减少污染”项目,并获得500万美元国际赠款。
在危险废物监管方面,天津市开展了危险废物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的全链条“五即”数字化管理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04家涉危废企业实现这一管理模式,覆盖90%以上的重点危废监管单位。同时,天津市还建设了华北区域特殊类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与北京共同开创跨省市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高值化利用新模式。
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天津按照“筛、评、控”的工作思路,摸底筛查了5240家生产企业,评估出28家重点监管企业,将微塑料等3种物质纳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补充清单。此外,通过集合京津冀优势科研资源和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组建新污染物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出新一代国产液相色谱质谱仪,建立了多项新污染物的标准监测方法,并研制生产出系列监测标样,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书写人海和谐新篇章
清晨的东疆亲海公园,海风轻拂,游人悠然漫步;退潮后的滩涂上,赶海人群笑语阵阵。这般人海和谐的场景,是天津市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体现。“十四五”以来,天津市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深入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在河海共治的持续推进下,天津市近岸海域呈现“水更清”的积极成效。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志军介绍,全市坚持以总氮治理与管控为重点,一体推进陆上、岸边、海上污染防治。在具体措施上,通过运用“溯源明责四步法”强化陆源治理,持续开展涉氮污染源排查整治;推进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建立污染来源、问题、措施、责任“四张清单”,按照“一口一策”深化整治,并出台海水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对进出港船舶污水、垃圾实现收集、转运、处置的“闭环”管理。2024年,全市12条入海河流保持稳定消劣,总氮平均浓度较“十三五”末下降9.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2.6%,且今年水质改善趋势更加稳固。
围绕岸滩环境整治,天津市多措并举确保“滩更净”。“我们坚持集中清理、常态治理与创新管理相结合,着力解决影响老百姓亲海体验的海洋垃圾问题。”李志军说。通过持续开展海洋垃圾清理专项行动,运用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港口、码头、滩涂、岸堤等重点区域进行定期扫描与清理,并建立常态化净滩清漂机制。同时,“美丽海湾,我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十四五”以来,全市重点湾区垃圾密度下降80%,达到美丽海湾的“清洁”标准。
依托持续的生态修复,渤海湾呈现出“湾更美”的新面貌。天津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推动实施16项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投放。渤海湾如今已成为候鸟迁徙的“温馨驿站”,北大港湿地的花脸鸭、潮白新河入海口的白琵鹭与东方白鹳、临港生态湿地公园的震旦鸦雀,让渤海湾生态画卷更加灵动。“十四五”以来,天津市美丽海湾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新天津生态城岸段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寨上街岸段建成全国美丽海湾。
守护蓝天白云“常态蓝”
秋高气爽的天津,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通过发挥生态环境统一监督管理职能,我们协同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绿色化、交通运输清洁化转型,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这是近年来‘常态蓝’在天津实现的关键所在。”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邓小文说。
在具体措施方面,天津市持续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先后发布垃圾焚烧、钢铁等6项地方排放标准,推动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40%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绩效分级体系,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制定7个典型行业指南,不仅提升了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水平,也带动了清洁运输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作为关键环节,通过充分运用京津冀联防联控机制,精准启动应急响应,有效减少了重点时段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得益于系统化治理举措的持续推进,2020年至2024年间,全市重污染天数从11天降至3天,优良天数比率由66.9%提升至73.2%。
面向“十五五”,天津将在工作思路上锚定“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加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力度。在目标指标上,将坚持人民至上原则,重点改善PM2.5浓度和消除重污染天气。据悉,全市已确定到2027年PM2.5浓度稳定达到34微克/立方米,并在“十五五”末进一步下降,重污染天数将在“十四五”基础上继续减少。
在重点措施层面,天津将通过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持续推进工程减排,同时依托天空地一体数智化监管体系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提升科技减排水平。此外,将通过制度创新综合运用金融、价格、财税等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结构减排和源头减排力度。
从严格执法到优化服务,从“两山”转化到“无废城市”建设,从海洋环境保护到大气污染治理,天津市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在这片渤海湾畔的热土上,绿色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正稳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