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可持续蓝色经济
10月16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5年年会“陆海统筹,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主题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围绕陆地海洋协同减缓气候变化,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方案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论坛还同步发布国合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碳中和愿景下可持续蓝色经济》(以下简称《报告》),展现海洋产业之间如何协同以促进可持续蓝色经济发展的成果,推动落实面向碳中和的海洋解决方案。
图为国合会2025年年会“陆海统筹,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主题论坛现场。曾震摄
蓝色经济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总长达3.2万公里的海岸线,广阔的“蓝色国土”蕴藏着丰富资源。
《报告》指出,要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繁荣,治理模式必须实现根本性转变,即将海洋视为一个动态且相互联系的生命系统进行管理。在海洋环境管理中,应更加注重维持其生产力与恢复力的关键生态过程。
当前,传统海洋产业正在通过技术升级、能源结构调整与流程优化等方式探索减排路径。与此同时,新兴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拓展,加快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提供化石能源替代方案,例如,借助海上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增强碳汇能力。
在总结成绩和分享经验的同时,也有与会嘉宾提出,海洋产业低碳蓝色转型仍面临挑战。
“可以明确的是,发展可持续蓝色经济,已经确立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与其他重大战略,包括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缺乏有效衔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转型及壮大。”国合会委员、海洋专题政策研究中方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戴民汉表示。
对此,与会嘉宾们建议,应强化战略统筹,加强海洋领域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衔接。例如,将可持续蓝色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和地方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包括在“十五五”规划中,推动形成政策与行动的一体化布局,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建议通过建立健全监管和信息披露体系,创新性保险机制以及多元化融资渠道,全面提升中国海洋经济的融资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中国海洋经济核算体系。
陆海统筹,协同助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致力于建立健全陆海连续性生态空间规划与管理格局,以及与之配套的从山顶到海洋的全链条保护治理机制、时间框架和科技支撑体系,探索全域美丽建设的系统性范式,以上游的美丽山川、美丽乡村来滋养中游的美丽城市、美丽河湖,最终成就下游的美丽海湾和全域的美丽经济。”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
围绕坚持系统治理理念,应对海洋环境治理多维挑战,进一步深化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等内容,与会嘉宾还提出,应该注重污染治理、气候变化应对及适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些措施的协同推进。例如,推动建立河海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以河湖海湾水资源和水生态的系统分配和保护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陆海河流和河口区生态流量的统筹分配和监测预警机制,提升河海水系重要生态廊道之间的联通性、开创性和通达性,加强洄游鱼类、涉水禽类等的系统保护。
“应该加大对新型海洋问题的应对力度,加强海上新业态特别是它的全生命周期,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和风险防控技术的研究,推动新业态生态环境保障与监测监管体系的建立。”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表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与会嘉宾也直面陆海统筹治理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建立起更多的陆海统筹协同机制。同时,建议科技机构能进一步聚焦关键技术的瓶颈,加强攻关,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建议企业积极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建议公众与NGO持续发挥作用,凝聚全社会参与陆海生态保护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