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海水浴场综合评价省域试点,浙江如何打造亲海安全“智慧防线”?
今年国庆假期,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南沙景区又迎来了一大波客流量。“当日海水水质等级优。次日海水水质等级预报优。”细心的游客发现,中心门口的电子大屏上除了以往播报的水温、浪高、风力等气象数据,还增加了水质等级和第二天的水质预报。
海水干不干净,是游客最关心的话题。今年7月开始,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全国首个海水浴场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省域试点,创新建立“水质预测预报+快速检测”协同机制,通过“模型预报+实时快检+综合评价”三重保障,为公众亲海安全筑起“智慧防线”。随着金秋来临,浙江舟山朱家尖南沙、宁波象山松兰山、温州南麂大沙岙、台州温岭金沙滩四大海水浴场,即将完成本年度监测评价收官工作。
作为全国首个海水浴场综合评价省域试点,浙江突破传统水质监测的单一维度,将浴场环境质量、海岸滩垃圾、水质与风险公告、公众监督投诉、污染应急响应、环境设施服务6个核心方面,纳入省级浴场环境质量指数评价范围,打通“电子屏+移动端”信息渠道,公众可实时查询水质状况与游泳适宜度,让监测成果直接转化为便民服务。试点期间,全省累计开展环境质量手工监测64次,发布浴场环境日报218期,服务群众145万人次。
浙江在全国率先融合“国家技术+地方实践”,依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高精度预测预报模型,预判水质变化趋势。同时,联合相关企业开展在线快检方法研发,指导地方引入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针对粪大肠菌群等关键指标开展每日快检,将传统实验室“数天检测周期”缩短至“数小时”。
“我们每周2次用手工监测数据比对快检结果,水质评价类别匹配率达91.4%,验证了快检数据的可靠性。”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首席专家黄备介绍,这种“模型预警—快检验证—人工校准”全链条模式,实现了水质异常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
针对试点中的问题,浙江构建“监测—预警—响应—评估—整治”闭环机制。应对台风等天气影响,通过预测模型预判、快检技术补位,调整部分浴场监测频次,仍保持全省浴场水质优良率100%,与预报结果高度一致;针对海滩垃圾密度偏大、部分浴场微生物指标偶有升高等问题,同步加强源头管控与公众引导,将短期应急升级为长期治理。
通过国家技术赋能与地方创新结合,浙江推动浴场管理从“单一水质监测”向“全要素公众服务”延伸,既筑牢公众安全防线,也为全国海水浴场高质量管理擦亮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