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两山”20周年特别报道|筼筜蝶变,人海和谐

发布时间:2025-08-26  |  来源:中国环境APP

八月的筼筜湖,水清岸绿,游人如织。湖区红树林迎来了秋茄花季,黄色星形花朵摇曳在枝头。

 

image.png     筼筜湖全景。赵旻摄

厦门素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说法,是因为厦门主城区是个海岛,筼筜湖是岛上的海水湖,通过西堤水闸连着西海域。

筼筜湖原为筼筜港,因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变成城市内湖。

80年代初,因城市化进程和工业污染,湖区黑臭水体汇集,垃圾遍地,路人唯恐避之不及。

幸而,厦门市人民政府1988年3月的一场专题会议,为筼筜湖带来转机。

经过30多年的综合治理,昔日令人望而却步的“烂泥滩”,如今已蝶变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城市会客厅”。

 

image.png     资料图。来源:生态环境部网站

科学决策,综合治理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加快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同意筼筜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

原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巡视员庄世坚,退休前在环保系统工作了35年,是筼筜湖综合治理的参与者、见证者。

他回忆,由习近平同志主编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位于市区的最大地表水面筼筜湖,水体变黑发臭。”“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科研力量积极治理筼筜湖,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湖面变清,生物适度繁衍,变成市内优美风景区,利于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此后,一任又一任的治理者,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参与筼筜湖共治共享。

久久为功,坚持不懈

一张蓝图绘到底。

30多年来,厦门市历届市委、市政府久久为功,坚持不懈落实“20字方针”。

当前,筼筜湖正在进行第六期治理,前五期整治共投入资金约19.9亿元。初期以控源截污为主,中期推进清淤与水体循环,后期重点进行生态修复与建立长效机制。

从1989年《筼筜湖管理办法》,到2020年《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厦门市为保护筼筜湖经历4次立法。

依托《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条例》《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等地方生态环境法规,形成与筼筜湖区保护办法相互支撑的法治基础,逐步强化依法治湖。

截污处理是筼筜湖治理的重要措施,前期进行源头控制,减少和杜绝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先后关停、搬迁125家电化厂、染整厂等排污企业。建设16座污水提升泵站及1座海水泵站,铺设约9.6千米长的污水截流管道及污水压力管等配套管线。完成湖区周边36条排洪沟、27个大型排洪沟口、数十个雨水口的全面截污,实现“晴天污水不入湖”。

实施“正本清源”工程,完善环湖污水管网系统,对周边1075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建设溢流调蓄池,逐步实现汛期污水“零排放”。

清淤筑岸,进行内源治理。当地定期对湖底富营养化严重的底泥进行清淤处理,以减少内源污染释放,恢复湖泊的水体容量和自净能力,并通过岸线整治提升防洪排涝和生态景观功能。

前五期清淤工程累计清淤约560万立方米。淤泥经过脱水、稳定等无害化处理后,部分被用于填造白鹭洲、湖心岛,部分被作为填料用于修筑环湖生态步道、护岸工程,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同时,依托筼筜湖与厦门西海域相连的地理条件纳潮补水,建设西堤闸门和导流堤引导水流,利用自然潮汐动力交换湖区水体,解决内湖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易发黑臭的问题。

实施引水工程,建设6.5公里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并设置海水泵站作为动力补充,搞活上游江头公园、松柏公园水体。

此外,提升景观形成“四湖六园”城市生态会客厅格局。建成14公里环湖步道、多个亲水平台。

种植9个品种、约2.6万平方米红树林。在高度盐碱化的底泥回填区植树绿化,吸引鸟类和海洋生物前来栖息繁衍。

经过治理,筼筜湖的水质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

截至2024年底,湖区共发现63种游泳生物、约200种浮游动植物、14种底栖生物、98种鸟类。其中不乏中华鲎、黑鸢、白胸翡翠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023年筼筜湖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如今,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实践经验,正在杏林湾九天湖、集美湖复制推广。

 

image.png    杏林湾集美湖清淤现场。赵旻摄

生态修复,价值转换

筼筜湖生态修复带动思明区周边10平方千米的经济发展。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此设立区域总部。

“‘两山’理念是推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见效的关键抓手和实践路径。筼筜湖生态修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筼筜湖生态价值转换,不仅仅在于提升了湖区人居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塑造了海上花园城市名片,还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价值转化—全民共治共享”实践路径。

2024年 “深入推进筼筜湖美丽河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有关经验做法7个典型案例之一获生态环境部推广应用。

漫步于白鹭洲公园,北岸秋茄斑驳的花影,笼罩在导流堤旁的潮间带,招潮蟹正忙碌着觅食,引来市民游客们驻足观赏。

 

image.png

筼筜湖区的红树林。赵旻摄

湖区有诸多网红打卡点。潮汐广场的纳潮口,观鸟者们正在捕捉镜头;导流渠旁的38度溪,泡脚池内的游客直呼舒服;鸽子广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随风荡漾;筼筜书院内,参观者们还在回味中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场景。白鹭洲公园高高耸立的凤凰木,筼筜故事馆旁五彩缤纷的三角梅,还有那落在白鹭女神雕塑肩膀上的白鹭鸟,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筼筜湖的蝶变,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