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加快构建现代化辽宁核与辐射监测体系 为守牢美丽辽宁建设安全底线提供坚强支撑

发布时间:2025-04-15  |  来源:中国环境报

今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作为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核与辐射安全深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拥有核电站的省份,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责任重大。辽宁省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推动构建与辽宁省核与辐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与辐射监测体系,以高质量核与辐射监测服务支撑高水平核与辐射安全。

构建现代化辽宁核与辐射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构建现代化核与辐射监测体系是守牢美丽辽宁建设安全底线的必然要求。辽宁省拥有东北首座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正在建设徐大堡核电站和庄河核电站,核技术利用深度赋能高端制造、绿色环保、农业育种等重点产业。辽宁省正从核利用大省向核利用强省迈进。核与辐射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辐射环境监测是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技术支撑。辽宁加快构建现代化核与辐射监测体系,有效支撑服务核与辐射安全高质量监管,筑牢核与辐射安全防线,为守牢美丽辽宁建设安全底线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现代化核与辐射监测体系是全面提升辽宁省核与辐射监测能力的根本途径。当前,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快速发展,为辐射环境监测提供新的科技支撑。通过进一步完善辽宁省核与辐射监测网络,加快数智化转型,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现代化辽宁核与辐射监测体系,实现态势感知、质量控制、应急预警等能力的全面提升,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

构建现代化核与辐射监测体系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核能是清洁、高效的能源,核能与核技术的利用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核与辐射风险防控压力。积极构建现代化核与辐射监测体系,实时监测辽宁省大气、海洋等放射性水平,防止放射性污染,为确保辽宁省核能与核技术安全利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大局。

图为大连东港商务区。

现代化辽宁核与辐射监测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十四五”期间,辽宁省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为指引,现代化核与辐射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完善监测网络,提升监测能力。建成覆盖辽宁省地级城市、核电基地及重点地区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监督性监测网络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网络。设立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49个,建成7个核与辐射监测实验室,总面积1.3万平方米。加强队伍建设,组建辽宁省核与辐射安全监测中心,为全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事故应急处置等工作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服务核安全监管,助力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产业发展。聚力服务红沿河核电站、徐大堡核电站、庄河核电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京外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辽宁省强化周边区域辐射环境监测,夯实现代化监测技术支撑,推动项目安全落地。高质量推进徐大堡核电厂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高标准完成红沿河核电厂前沿站改建。

完善预警联动,保障安全、防范风险。建立辽宁省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强化预警监测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应急监测平战结合、人员设备积极兼容、应急准备常备不懈,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冲得上、靠得住、打得赢”。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辽宁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系统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辽宁省荣获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辐射专项团体三等奖。2024年国控网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核与辐射设施监督性监测和质量保证有效数据获取率均为100%,辐射环境状况良好,监测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加快构建现代化辽宁核与辐射监测体系

辽宁省加快构建与辽宁省核与辐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与辐射监测体系,推动核与辐射安全高质量发展。

健全科学化制度体系。辽宁省对现行辐射环境监测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梳理,加强宏观性、前瞻性研究,不断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谋划与辽宁省核与辐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中、长期监测规划。建立科学完备的监测管理、质量控制、预警预测等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核与辐射监测制度体系现代化水平。

完善一体化监测网络。持续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高性能水质、海洋和电磁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全面加强重点水域、流域、海域放射性监测和重要电磁辐射设施监测。加强数智化辐射监测技术应用,建设多网融合、快速汇总、综合研判一体化多功能数据平台。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推进核与辐射监测AI实验室建设。利用无人机、无人船、机器人搭载核与辐射监测设备,实现陆地、水下、海上、空中多场景快速协同监测。拓展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定制化研发辐射自动站运维AI管家。

构建精准化预警系统。根据辽宁省环境管理的实际要求,覆盖大气、土壤、海水、生物等介质,按照立体布防、精准感知、快速响应原则,建立陆海空核与辐射预警监测系统。设立重点地区预警监测防控带,建设微型辐射自动站网,实现实时预警监测。建设海洋辐射监测实验室,常态化开展周边海域放射性预警监测。

建设高水平辐射环境监测人员队伍。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辐射环境监测人员队伍政治站位,以党建红引领核安全蓝,打造一支政治意识高、专业技能强的核安全铁军。加大与各级核安全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力度,通过举办多维度、多层次的研讨班、培训班、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加强辐射环境监测人才、青年骨干发掘培养,强化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等政策配套,为辐射环境监测人才提供“想干事”和“能干事”的保障。

创新多元化协作机制。依托辽宁省内监测资源,推动东北区域核与辐射监测技术交流培训中心、技术教学实训基地、应急监测质量控制中心和渤海海洋辐射监测基地等平台建设,开展东北区域辐射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区域核与辐射监测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综合保障能力。深化核与辐射监测跨域协同发展,加强央地、省际、军民协作,完善应急联动、科研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核与辐射监测实验能力验证。

接下来,辽宁省将切实维护核与辐射安全,继续为守牢美丽辽宁建设安全底线提供坚强支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