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保护监管新机制 助力打造“两山”实践创新标杆——深圳大鹏以“严执”守护“颜值”
大鹏半岛全景 王翔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筑牢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以下简称大鹏管理局)不断探索创新生态保护监管机制。
大鹏新区位于深圳市东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节点,也是深圳的生态基石。大鹏新区陆域面积29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5公里,森林覆盖率超77%,2023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实现全市“十一连冠”,PM2.5浓度低至14.1微克/立方米,优于世卫组织第三阶段过渡期目标值,饮用水水源、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近岸海域水质年均达到一类标准,生态质量指数(EQI)保持一类,近两年大鹏新区陆域调查到国家级保护动植物56种,深圳新记录物种9种,是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功能最优的区域。
大鹏新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环境要素多、区域跨度大,生态环境执法任务重、难度大,传统人工巡查监管方式存在空间局限、耗时费力、人力不足等难点。为解决新区生态保护领域监管主体不统一、监管手段不丰富、监管对象层次不分明等问题,实现全覆盖监管的目标,大鹏管理局立足新形势、面对新挑战,探索构建生态保护监管新机制,按照“职责明、底数清、分类控、科学管”的原则,通过梳理法律法规,建立监管对象分类名录库,实施分级差异化监督管理,开展智慧化联动处置等方式,初步构建起立体式的生态保护监管新机制,以“严执”守护“颜值”,助力大鹏新区打造“两山”实践创新标杆,推进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将保护监管方式从单一的陆源污染监管向多元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转变。
梳理法律法规,形成监管工作指引
生态保护监管工作涉及的环境类别、法律法规、监管部门比较多,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多层重复监管、监管空白等问题。为更好地厘清各部门职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鹏管理局对国家、省、市有关生态保护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各监管部门职责划分的条款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深圳市大鹏新区生态保护监管法律法规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清单》以便捷、高效、实用为原则,详细列明了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务、城管等涉生态保护监管部门对各类生态保护监管对象的监管职责、执法边界、监管要点等内容,帮助执法人员快速查询并熟悉执法事项,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
摸清绿色“家底”,创建分类监管名录库
大鹏新区生态资源分布广、种类多、价值差异大,不同类型的生态资源在保护要点和监管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点。为全面摸清生态保护监管对象的种类、数量、位置,实现全覆盖、精准化、差异化监管,大鹏管理局根据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制定的自然生态保护相关管理规定,结合新区生态资源实际归纳分析,将大鹏新区自然资源分为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市政公园、郊野公园、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7类陆域生态保护类型,并按分类建立了《深圳市大鹏新区生态保护监管对象分类名录(2023年)》(以下简称《名录》),摸清大鹏新区生态保护监管对象全要素绿色“家底”。
《名录》的建立,不仅明确了大鹏新区生态保护对象的性质,有利于生态环境部门全面掌握各类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明确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指标要求,也为进一步实施差异化、智慧化、精准化生态保护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四级监管模式,实施差异化分级监管
大鹏管理局根据生态保护监管对象差异化的现状以及不同生态保护区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级,进一步实现精准监管。通过遥感手段,获取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等生态指标,融合区域生态保护目标要求、生态质量指数(EQI)的其他指标,叠加部分重大项目重点监管区域后构建分级生态管理模式。全面识别辖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依据区域内生态要素的重要性,形成“生态保护监管四级作战图”,在生态保护监管过程中,对一类、二类区域实施常规监管,对三类、四类区域进行强化监管。通过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分级管理,形成强力高效的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大鹏新区生态保护监管效率,推进生态质量指数(EQI)持续稳定向好。
创新“智慧诊断”模式,开展科技化联动监管
为优化生态保护监管方式,解决监管“卡脖子”问题,大鹏管理局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采用智慧监管手段,率先在区县级层面实行“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巡查+人工核查”的部门联动生态保护监管机制。充分借助卫星遥感高精度、全方位的“千里眼”优势,开展一年两次的卫星遥感解译识别辖区内的存疑斑块,并利用无人机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优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巡查。同时,为核实生态破坏、验证遥感参数,配合开展了人工实地核查,通过对照斑块位置、地理类型、面积等逐一进行现场核实,及时确认生态破坏问题,并根据相关部门职责,将线索移交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实现部门联动处置。
自2023年5月开始,大鹏管理局依托卫星遥感技术,经过遥感解译分析发现81处存疑斑块,出动无人机和工作人员对存疑斑块开展技术巡查核查,发现存在堆放建筑废弃物、裸土未覆盖等问题共16个,已将问题线索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初步建立“发现问题—核实会商—移交处理”的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实现从出现问题再治理到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治理的转变。
大鹏管理局通过构建生态保护监管新机制,明确了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确定了监管分类和保护级别,创新了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提高生态保护监管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有助于解决生态保护监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现科学监管、精准监管。
下一步,大鹏管理局将持续更新细化大鹏新区生态保护监管对象名录,强化部门联动,持续把开展生态保护监管工作作为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的“稳定器”和开展生态保护的“助推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助力大鹏新区高水平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