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我国海洋科技“短板”以及亟待攻破的“瓶颈”

发布时间:2019-05-21  |  来源:

进入“十三五”以来,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兴海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总体较好,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

一是海洋科技成果创新能力仍不足,源头供给不足。当前,我国在深海开发、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以及海上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核心技术自给率低,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海洋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二是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以企业作为主体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基地、园区和创新平台的服务带动能力还较为薄弱,创新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深入实施,虽然海洋信息共享方面在数据内容、标准规范和技术路线上不断扩展、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已建立的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分散在各地区或不同业务部门,数据表达存在较大差异,彼此间关联程度低,难以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

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及企业投资严重不足,资金来源不畅通。由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自身的属性及技术研发难、融资难等原因,一些企业陆续退出该产业,导致本就不多的技术研发人员逐渐流失。而且,针对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优惠政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引进力度较弱。

海洋装备制造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因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程装备很少,核心装备国产化率较低,在设计和上游核心装备领域主要依赖进口,尤其在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前端设计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本处于整个产业链低端运行,竞争激烈,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现阶段,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领域主要依赖进口,每年约有90%左右的进口需求,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0%,其中核心配套设备的自配套率不到5%。海洋装备制造业具有高技术密集特点,亟需大量高端技术人才,但目前我国高端技术装备的基础研发人才、创新型研发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严重匮乏,并且人才激励措施有限,很多科研人员缺乏技术创新动力。目前,企业中关键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主要从国外高薪引进,这些尖端技术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也不利于企业技术基础的积累及企业长远的技术进步。

海洋新材料技术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海洋新材料中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部分种类产品的市场长期被国外大公司垄断。

在海洋防护材料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国外无毒防污涂料已达5年期效水平,中国一些产品只能达到3年期效水平。目前国内的环保防污涂料市场主要由国外公司所掌控。涉海重防腐涂料基本被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外船舶涂料企业占中国市场份额的80%,国外集装箱涂料企业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

海洋工程用钢领域目前仍有部分品种的钢材不能满足国内高端船舶及海工用钢需求,关键部位的超高强度钢材仍需进口。

复合材料在海洋工程方面应用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水平和数据积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美国和日本在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纤维自动铺设、液态复合成型等技术都十分成熟。目前,国外企业占据了中国碳纤维80%的市场。

深海浮力材料已实现国产化批量生产,年生产能力突破了1500立方米,生产成本也实现了大幅降低。但由于其核心原料——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的缺乏,使得浮力材料性能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且规模化程度小,生产效率低。

我国海洋工程用钛起步晚,规模小,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同美、俄、日等海洋强国相比,在应用领域、基础研究、钛材生产技术、设计与应用技术及相应配套技术等各个环节,大体有15年~30年的差距。目前,由于应用的性能数据支撑不充足,海洋工程结构件建造规则还不完善,加工设备能力不够、产品规格小以及材料生产成本高等诸多原因,海洋用钛合金尚存在产业化水平低、应用不足的问题。

来源:中国海洋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