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惨遭生存威胁 背后的原因不止一个!
红树林惨遭生存威胁 背后的原因不止一个!
这片长在海上的绿色森林叫红树林,它是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被称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但它也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熊猫。
为什么会被比作熊猫?因为红树林很珍贵,对生态环境有很多好处。但是过去几十年里,红树林的面积迅速缩减,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就会濒临灭绝。那么红树林到底是什么?保护红树林有多重要?保护红树林,我们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我国是世界上红树林生长的北缘地带,因为切开树干表皮后里面会氧化变红,因此这些树被称为红树林。在世界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是全球红树林分布的中心,红树物种丰富,其中印尼是拥有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我国,红树林分布的范围北起浙江温州乐清湾,西至广西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南至海南三亚,海岸线14000多千米。红树林不是简单的森林植被,而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不仅是鸟类的栖息地,它还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
范航清,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研究红树林的权威专家。
红树林不仅是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它还能净化海岸水质、吸碳固碳,有报道指出,热带原生红树林储碳能力是同面积亚马逊热带雨林的6倍。除此以外,它还有沿海老百姓熟知的防风消浪、保护堤岸的保命功能。
钟才荣,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红树林研究。据他介绍,近年来,红树林作为海洋最重要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面积却在日益减少。由于气候、污染、人类活动等原因,从1980年到2000年,全球红树林减少了20%到35%,年均减幅1%以上,到2000年仅存约1500万公顷。按照这样的消失速度,未来一百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红树林都将消失。
历史上,我国红树林有林面积曾达25万公顷,20世纪50年代剩下约5万公顷,到了2001年,降至2.2万公顷。红树林一旦消失,近海海洋生物就没有了生长栖息的环境,生物的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保护红树林已经迫在眉睫。
2000年左右,我国开始重视红树林的保护,但记者调查时发现,保护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以保护区或者湿地的形式对红树林进行管理,是我国保护红树林的主要方式。建立保护区、湿地,如果有固定的机构和人员管理自然会好很多。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同,也出现了一些划了坐标,但是没有管理机构、没有人员、没有经费支持的三无保护区。
位于海南澄迈县的花场湾红树林保护区,在这里记者看到,路边立着当地林业局禁止破坏红树林的牌子,但这个保护区的边界不清晰,功能区划不明确,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划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相关条例,自然保护区内部未分区的,按有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再看这个地方,红树林与人活动的区域没有明显的界限,旁边就是居民区。
按理说保护区的存在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对红树林的干扰,而这样的保护区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一些保护区内,记者看到了海漂垃圾,海漂垃圾伴随着严重的污染,这是红树林保护一个很头疼的难题,而且红树林生长的河口海湾地区往往是海漂垃圾淤积的地方。
保护区的海漂垃圾有人管理,保护区外的红树林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广西,记者乘车沿着海岸线走,看到了大片天然的红树林,再看这些林子下面,往往有大量的海漂垃圾,有些地方的垃圾散发着恶臭的气味,还有沿岸的居民往红树林里倾倒垃圾。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在污染严重地方生存的红树林还真不少。
虽然还不到集中排污的季节,但记者看到,这些虾塘直排到海里的水已经不是很干净了。
除了污染,海边人为的经济活动也对红树林产生威胁。
在沿海的一些省份,海边的海鸭养殖户众多,这些海鸭往往是规模化养殖,以散养为主,因为红树林里的生物多,很多海鸭喜欢到红树林里觅食,这给红树林的生态系统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根据广西保护红树林的相关条例,在红树林放养海鸭是被禁止的行为,但记者无论是在自然保护区里还是保护区外,都看到有海鸭侵扰红树林的现象。
再往前走,在一片海岸旁边,记者看到几片稀稀拉拉的红树林被一大片野草包围。
据专家介绍,这些包围红树林的不是普通的野草,而是外来物种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外来物种,当时因为社会发展,需要填海造地,互花米草在把滩涂变陆地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不谨慎,造成了互花米草的大面积扩张,目前治理难度很大,成为威胁红树林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过去半个世纪,因为破坏严重,红树林面积减少了一半,在保护红树林的措施上,我国一方面把现有的红树林保护起来;另一方面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恢复。然而在人工恢复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做法。
根据范航清的研究,在我国,一半以上适合红树林生长的区域都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被围垦,剩下的宜林滩涂有限,这为人工恢复红树林增加了难度,成活率低成为普遍现象。
宜林滩涂少,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红树林造林从选地、造林再到后期抚育是个复杂的科学系统,每一步都需要科学地规划,而且这样的步骤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红树林的成活率。看看这些在科研基地里科学种植的红树林,三年前种植,与这些开阔海岸种了十几年的红树林形成鲜明对比,成活率达到90%。而在实际造林中,红树林的种植往往缺少科学的规划,搞红树林规划的人不懂红树林。
因为不了解红树林,不了解海洋的复杂性,有些规划部门只考虑造林本身,忽略生态系统的恢复。
盲目选择种植地点,在一开始就增加了成活的难度,树苗种植后的人工抚育是成活率保障的关键,而那些种植在保护区和科研基地外的红树林,往往种完就没有经费再去后期抚育,这让红树林陷入树苗不停死亡不停补种,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怪圈。
看来,红树林要想保护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红树林的培育并不是挖坑种树那么简单,还要考虑生态系统等综合因素,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只会劳而无功;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也不只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涉及林业、海洋、环保等多个部门,需要加强体制机制上的协调。在人员配置上,红树林一线研究人员严重短缺制约了科研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林造林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红树林才能越长越好。
有没有和谐共处的办法?
怎样科学保护红树林,同时又能让老百姓的经济收益不受影响?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过去很多年,能够防风消浪、保护堤坝的“海岸卫士”红树林却保护不了自己,遭到了严重破坏。人类活动的领地不断扩张,红树林的领地不断减少。看上去人类的发展和红树林的生存是天然的矛盾。有没有和谐共处的办法?怎样科学保护红树林,同时又能让老百姓的经济收益不受影响?
广西北海金海湾的红树林,林子茂盛,海鸟穿梭,看上去十分壮观。放眼望去,有一片明显高出其它树许多的红树显得很突兀,栈道的牌子上写着这个树种的介绍:拉关木:红树林造林先锋树种和速生树种之一。拉关木是红树的一种,起源于墨西哥、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属于外来物种。
拉关木是目前我国引进比较多的外来物种,它抗力大,对恶劣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能迅速成林。在这片拉关木旁边,是和它同时种植的本地红树树种木榄,这些本地树种要比外来物种拉关木矮了一大截。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高级工程师钟才荣介绍:“拉关木这个种子和小苗,螃蟹不喜欢吃,所以目前在滩涂上来说,我们还没有发现它的天敌,所以拉关木是外来树种当中比较敏感的一个外来树种,而且入侵倾向比较明显的一个外来树种。”
近年来,为尽快看到造林成果,一些省份和地区忽略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隐患,大面积种植,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些外来物种一旦放开,会对本地物种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外来物种完全不可用,也有专家认为,可以在特定的、封闭的工程中小范围使用。
除了控制外来物种,对本地的濒危物种,也在加强研究和保护。我国有红树树种37个,由于破坏严重,目前有14种已经是濒危物种。
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红树树种,像红榄李、卵叶海桑、尖叶卤蕨、老鼠簕这些已经是珍稀的濒危物种。
目前,我国红树的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海南。科研人员把它们从原产地采集到保护区里进行研究、小规模种植,在适当的时候再把它们迁回到原产地种植。
保护红树林,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在沿海地区,随处可见整齐划一的钢筋水泥人造海堤。
这样的人造海堤坚固结实,关键时刻可以保安全,但这光溜溜的海堤也阻碍了红树林的漂移。同时,海堤的修建,阻碍了陆海生物的廊道,一旦红树林爆发虫害,害虫的天敌往往不能及时赶到。
海堤要修,红树林也要保护,如何才能把海堤对红树林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广西的防城港市,记者见到一片看上去与普通海堤有所不同的海堤。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说:“在这边搞了一个生态海堤,我们要求这个海堤必须要有植被,能够防浪,里面是结实的,后面只不过是再加一块儿而已,堤的下面必须有动物能够生活,海堤的角面要给海洋动物造一个房地产,我们叫人工鱼礁,这个红树林的小螃蟹它可能就会躲藏在里面。”
这样的生态海堤可以部分减轻红树林的虫害问题,提高堤前红树林的消浪作用,改善海边景观,增加自然岸线,但由于人们的意识不够,生态海堤的造价略高,目前并不多见。
正在施工的这片区域是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这里的800多亩虾塘近期已经全部退出,开始清塘种植红树林。
沿海虾塘是沿海地区的面上污染源,养殖污水和池塘底泥集中排放,污染物浓度是自然海水的数十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地方发展养殖业,沿海地区大面积砍伐红树林造虾塘,发展到今天,养殖污染已经严重制约虾塘养殖,很多虾塘因为环境和虫害等问题撂荒。在宜林滩涂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些撂荒的虾塘,成为恢复红树林种植最理想的选择。
过去在发展虾塘的过程中,很多虾塘所占土地的所有权已经发生改变,现在要退塘还湿退塘还林,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巨额的财政补偿和养殖户再就业的问题,成为最大难点。
为了减轻东寨港保护区的压力,在保护区外一公里的地方,还有13000多亩的虾塘要退塘还湿,这些人员的转岗再就业,对于政府来说,压力非常大。
这些退掉的虾塘要种多少红树林、怎么种,需要科学的规划,红树林虽然珍贵,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钟才荣介绍:“这块800多亩的养殖塘恢复,我们其实前期规划里面只是恢复了造林350亩,里面的更多的是留下,一个是自然恢复,再另外一个就是作为鸟类栖息地,还有一个海洋生物自然的栖息地。”
目前,因为虾塘面积大,各地政府在退塘还湿退塘环林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初为了经济发展砍树造塘,现在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是该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几年,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正在探索在不砍红树林的情况下进行养殖的办法。
在这个科研基地,地面上布满了管网。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说:“布置这样养殖的窗口一到两个。涨潮的时候我们这里面有一个废弃的虾塘,这个水就到虾塘里去了,到退潮的时候鱼是必须有水的,那里面的水就灌到这里面去了,所以在这个大大的缸里面我们是可以养鱼的,这个水流出来以后,再流到这个装置,这个装置有什么好处呢?打开以后把青蟹养在里面。”
这样的养殖方式适用于红树林长势不理想的开放滩涂,经济效益比传统种植高得多,目前在科研基地的实验已经获得初步成功。在另一个科研基地,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正在打造可控的人工生态系统,这样的试验如果成功,可以实现在虾塘里种植红树林的同时,进行生态养殖。
这套系统可以解决目前政府比较头疼的退塘巨额补偿,让老百姓在自己的虾塘里继续搞养殖。考虑到有些农户的投入能力,科研人员还为他们考虑了其它的办法。
范航清说:“有的农户可能就不一定有那么多的钱,我们另外还有一个实践的基地,叫纳潮的保育系统,就是你们也种红树林,你不用投入太多的东西,同样可以产出一部分的东西出来,我们就是想着做一个目的,在生态恢复的同时能不能和产业结合在一块儿,让我们的生态恢复找到原生的动力,能够更加地可持续。”
所谓百年树林,长在海里的红树林也不例外。即使现在我们采取人工培育,要让培育的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恢复得和天然林一样,也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破坏容易恢复难。
人类的发展与自然保护的这对矛盾会一直存在。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这需要科学研究,科学施策,也需要科学管理,而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要意识到,保护红树林,不只是为了一片风景,更是为了让海边的人们能生活得更安全;也不只是为了今天的我们,更是为了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