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 正文

深化陆海统筹 滨州打好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3-12-07  |  来源:中国环境APP

在山东省滨州市北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记者近日看到,8个自养反硝化滤池整齐排列,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查阅中控系统数据显示,进水总氮为48.68mg/L,出口总氮为7.91mg/L。

滨州市北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光柱告诉记者:“我们投资1200余万元,率先引进‘硫自养反硝化脱氮技术’进行改造,脱氮效果挺好,预计总氮年减排量约105吨。这个技术的优点是无机化能营养型、光能营养型的硫氧化细菌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利用还原态硫作为电子供体,同时以水中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为氮气,完成反硝化反应过程,达到降低总氮的目的。运行过程中不易受冲击,脱氮效率高,运行维护费用低,反硝化污泥产量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投资和运行成本大大降低,是绿色脱氮工艺。”

除了北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采用了“硫自养反硝化脱氮技术”,滨州市还大力推进重点管控的5家污水处理厂、65家涉氮污染源进行改造中试。脱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正是滨州市扎实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全力打好组合拳的一个缩影。

滨州市副市长张瑞杰日前在全国重点海域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工作推进会上介绍,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典型引领、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全面剖析入海河流总氮来源,深化陆海统筹,扎实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滨州市春、夏两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为100%、98%。1月—11月,5条入海河流、3条过境入海河流总氮较2022年同期分别改善32.31%、18.38%。

坚持源头防控,加大治理力度

山东省滨州市位于渤海湾西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是环渤海“1+12”城市之一,海岸线总长126公里,海域面积1896平方公里。

加强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是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强化陆海统筹治理的关键任务。为此,滨州市组织精干力量,对5条入海河流和3条过境入海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围绕涉氮直排企业等9个领域开展排查、整治行动,全力打好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组合拳”,推动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提升。

滨州市深入推进城市排水“两清零、一提标”行动(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黑臭水体清零,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补齐城市排水设施短板。2022年以来,全市投资20.5亿元,新建、修复、改造污水管网146.18公里,6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达地表水准Ⅳ类排放标准,4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

针对畜禽养殖面广量大情况,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变散养为集中养殖,全市养殖规模化达到75%以上,1808家规模化养殖场、650家沿河养殖场户全部配备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实现100%。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市2777个村庄已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有效管护。因地制宜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稳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化肥施用量比2020年减少约5.5%,农药施用量减少约13%。

滨州市投资4.06亿元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海洋生态修复总面积3924公顷,实现退养还湿3760公顷、互花米草治理366公顷、盐沼修复271公顷、牡蛎礁修复30公顷。在潮河、秦口河等沿线污水处理厂下游投资1.5亿元建设尾水人工湿地工程,削减入河总氮浓度。

坚持系统管控,提升治理水平

在葛洲坝水务(滨州)有限公司废水排放口边上,竖立着一块入河排污口标志牌,既有编号、位置、地理位置,还有执行标准、排入的水功能区名称、水质保护目标等。用手机扫一下标志牌上的二维码,从废水主要污染物种类到排放规律等各类信息一应俱全。

滨州市狠抓排污口监管,制定并印发《滨州市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方案》,全面绘制整治工作“路线图”,“一图读懂”解读案例获评市政府“十佳”政策解读优秀案例第一名。开展排污口溯源、监测、整治,并树标立牌实现身份证式管理。选取8处重点排污口,安装水质自动监测微站和视频监控“电子眼”,实现周边环境状况、外排水质水量全时段监管。

滨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四级调研员冯国刚告诉记者:“我们狠抓区域联控,落实县际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总氮削减纳入补偿条款,发挥财政激励杠杆作用,调动上下游县区协同治污积极性。健全‘区域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团结治污’的联防联控机制,实施联动执法,凝聚跨区域治污合力。”

滨州市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海洋环境保护领域专家团队,实施重点入海河流污染物通量监测与总氮控制精细调查、海洋风险源排查、美丽海湾建设等项目,为全市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帮扶制定行政区域内潮河、秦口河《总氮污染治理与管控方案》,实现“一河一策”。

为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滨州市配强河湖管护队伍,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高效利用市级湾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如实记录各级湾长、湾管员巡湾数据,问题情况一键式交办相关县区,并督促其限时处理,建立高效的问题“发现—处置—解决”闭环线上管理体系。2023年以来,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9.2万次5.7万公里,推动解决问题421处;各级湾长共巡湾77次,各级湾管员巡湾220次,里程3082公里,取得良好海湾管护效果。

坚持过程监控,巩固治理成效

“对潮河、秦口河、小清河流域开展飞行监测、飞行执法,累计巡河148公里,对重点河流断面和涉氮企业采样14次,发现问题3 个,已督促相关县区及时整改。”这是记者在第31期《滨州市入海河流总氮控制专项行动报告》中看到的持续飞行监测和执法的一组数据。

今年以来,滨州市强化一线巡查,印发《2023年全市入海河流总氮控制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按照“六步工作法”,开展入海河流重点河段、干支流徒步排查,实施“飞行监测、飞行执法”,精准锁定总氮高值区,问题点位及时交办,实现总氮指标“掐尖削峰”。今年以来,共计交办10批次132件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滨州市强化精准分析,坚持入海河流断面自动在线监测数据日统计、周分析、月通报,精准掌握总氮变化趋势,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对总氮浓度长期反弹严重的,采用通报、督办、约谈等手段,压实责任发挥各级各部门力量协同发力治污。

滨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魏刚对记者说:“我们深度开展辖区内12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7个化工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和总氮治理设施排查工作,全面摸清园区内纳管企业、收集管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存在问题,制定‘一园一策’,解决历史欠账,提升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和总氮治理效能。”

为实现陆海统筹,滨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滨州海警局、滨州海事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2023年已累计开展10次海洋联合执法行动,检查海洋工程项目105家,海水养殖项目252家,海洋风险源企业27家。建立海上联合执法信息群,部门间及时互通行政审批和执法信息,全面共享各类执法基础数据。截至目前,累计共享数据信息103条,共商共谋近岸海域水质改善对策10次,及时解决各类问题隐患,实现海洋环境共治共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