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开展海水养殖监管基础调查,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的意见》,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山东省在今年开展了海水养殖监管基础调查工作,并鼓励各地开展海水养殖尾水排放近岸海域调查研究。东营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联合技术支撑单位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了管辖区域内海水养殖监管基础调查,围绕深入调研摸底数、宣讲政策解顾虑、科学研究找规律以及因地制宜定方案四步工作法,为下一步科学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推行养殖尾水排口分类整治,制定分区、分类科学监管体系奠定了工作基础。
深入调研摸底数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组织海洋渔业局及技术支撑单位组成调研组,对开发区养殖区域进行了全面摸排。调研前制定了调研表,明确了养殖品种、养殖面积、环保手续履行情况等基础调查信息,重点关注了养殖过程中池塘准备、育苗及苗种投放、养殖阶段以及捕捞收获四个阶段的时间周期、药剂饵料使用情况、排水情况以及尾水处理设施、尾水排放方式等重点内容。同时,根据海水养殖排污口基础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调研组划定了调研路线、明确了调研点位以及疑似海水养殖区域。
调研组深入企业和自然资源部门,现场踏勘了海盈水产、黄河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和东营市永鸿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工厂化养殖企业和胜利机场以东、广利河以北的池塘养殖区域,了解了其尾水处理设施、排污口设置及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等情况,搜集了排口监测数据、环评备案资料等基本信息。根据自然资源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登记表,调研组查找了各个养殖区域的土地权属,基本摸清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的责任主体情况,为后期养殖尾水治理措施落实奠定基础。
宣讲政策解顾虑
海水养殖是关系到民生的传统产业,养殖户大多渔民出身,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抵触情绪。为此,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与企业和养殖户深入探讨了后期养殖尾水处理的生态池塘建设、排污口整治等相关工作,听取了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加强海水养殖监管的意见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再到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总体考虑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深入浅出,让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真正地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和怎么样做这件事。其中,集中连片尾水处理、三池两坝建设以及生态池塘建设等意见建议均获得了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高度认同。
科学研究找规律
为进一步研究海水养殖尾水排放对近岸海域水质影响,兼顾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根据调研结果,东营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与技术支撑单位一起拟定了海水养殖尾水监测方案,在工厂化养殖尾水池塘和坑塘养殖池塘布设监测点位10余个,开展COD、总磷、总氮、氨氮的监测;在溢洪河、广利河和支脉河布设了河流监测断面,布设了COD、BOD5、氨氮、总磷、总氮等共22项监测要素;在明源闸、明可闸、永丰河口和广利河口四个重点养殖尾水排放河口周边设置监测点位13个,明确了pH值、悬浮物、CODMn、总氮、无机氮、总磷、活性磷酸盐等监测要素;在近岸海域每月开展国控站点SDB05004号点位环境质量的监测。构建了养殖池塘—河流—河口—近岸海域的链条监测体系,模拟了海水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从而建立了养殖尾水排放与河流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变化的响应规律,为后期海水养殖科学监管奠定基础。
因地制宜定方案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联合技术支撑单位,建立了海水养殖动态信息台账,解决了监管底数不清的问题。提出了开展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生态治理技术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养殖尾水循环水利用,降低运行成本,同时,选择高效、经济价值高的品种进行生态处理,可进一步提高生态治理产品经济收益和产值,更有利于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针对海水养殖布局不合理、后期监管难度大的问题,制定了分区、分类治理方案,将位于环境敏感区域的河口、重点海湾等区域的海水养殖以及长期废弃的养殖池塘或者收益比较低的池塘,上报地方政府以补助发放的形式实施退养还湿,从而改善海湾、河口的水动力条件。针对养殖尾水散排的问题,提出构建“农户+企业”的养殖模式,整合集中连片的养殖散户和个体户,实施养殖尾水统一处理,从而节约尾水处理成本。
下一步,东营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将进一步完善海水养殖科学监管和尾水治理方案,压实治理主体责任,加快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构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科学监管体系,落实深入打好东营市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