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近岸海域水质连续5年保持优良!北海推进高品质美丽海湾建设

发布时间:2024-08-30  |  来源:中国环境APP

图为涠洲岛美景。北海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这里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古港和“活化石”;这里是南海之滨,十里碧波银滩、百年南洋古街、千年海丝古郡、万年风景涠洲岛,滨海风光、人文古迹交相辉映;这里海清沙白,鹭栖红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布氏鲸频现,这就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广西北海。

图为北海银滩。北海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首站来到北海,在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指示“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北海市牢记领袖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立市,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不断增强绿色发展底色,加快构建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的治理新模式,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连续5年保持优良,水质优良比例高于98%,开启高品质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发展篇章。

陆海统筹区域协同,建设水清滩净的新岸线

针对陆源污染量大面广、海上污染复杂多变等难点,北海市以湾长制为抓手,强化陆海统筹和区域协同齐保共治。一是建立海洋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湾长制,将全市海域划分为6个海湾单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湾长组织体系,落实各级湾长200余名,整治海滩面积约279万平方米,清理海洋垃圾约6500余吨。

银海区福成镇镇长陈科伟告诉记者:“全市推行湾长制以来,银海区福成镇立足当地实际,压实镇、村两级湾长责任制,通过组织开展滩涂保护、红树林巡查、应急队伍建设、加大对村民宣传引导以及加强与辖区内相关单位、部门的联系合作等措施,推动湾长制工作在基层落细落实,全力以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陈科伟介绍说,福成镇辖区内沿海的行政村共有8个,“靠海吃海”是大多数沿海村民的产业传统,“我们在依法清理取缔鱼箔等非法占海设施的同时,立足福成镇农业大镇的实际,有序有效引导鼓励当地村民加入大棚果蔬种植、小拱棚对虾养殖等行业,促进产业调整。”去年以来,沿海村委新增种植大棚3700多亩,小棚养殖1160亩。以东村村委为例,大棚种植面积累计新增将近1200亩,群众种植大棚哈密瓜、辣椒、青瓜等的热情高涨,实现了增产增收。通过“一拆一扶一转”,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民生和产业。此外,湾长制的实施促进了当地沿海应急队伍的能力建设,镇、村两级湾长制工作队伍在处理村民群众滩涂遇险、纠纷冲突调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在广西率先开展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排查、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2977个。”北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智祥介绍说,还施行生态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陆海协同,推行“专业+网格”执法模式,以乡镇、街道、旅游区(园区)区划为界,将全市划分为14个生态执法责任区,有效处置环境违法行为310起,依法拆除非法晒渔场、无证加工作坊等,海洋生态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海洋综合执法机制。破除此前“九龙治海”的弊端,在全区首创海洋监管综合执法指挥中心,构建“1个中心、15个平台、17支队伍、多部门协作”的海洋监管综合执法指挥体系,建立“海上查、天上巡、岸上堵、陆上截”立体化联动防控体系,海洋联合管控力度全面显著提升。

北海市生态环境局水科科长刘璇介绍说:“北海市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构建‘大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格局。组建成立北海市海洋监管综合执法指挥中心,整合全市涉海执法部门职能,设立公安、海关缉私、海警、海事等部门工作席位,统筹指挥全市海洋综合监督和综合执法。健全各涉海部门工作会商、协同打击、联合封控、案件移送等机制,明确各单位海上行政执法职责、权限及职能边界,健全完善顺畅、高效的作战体系。二是建立一体化涉海违法打击机制。整合涉海执法力量216人,组编15个海上联合执法大队和2个机动大队,建设15个海洋综合执法平台,建立‘海上查、岸上堵、系统监’的立体化联动防控体系,按照海上网格开展巡逻执法,及时发现和严厉打击非法用海、走私偷渡等违法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海上执法震慑。三是健全涉海违法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积极统筹社会力量,以基层治理网格化为依托,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有效组织开展‘无走私村庄’创建活动,发动6302名党员干部下沉沿海村屯网格,发动17971名退休干部、老党员、村(社区)离任干部和热心群众参与排查涉海违法行为苗头线索。”

2023年,北海市共查处海洋与渔业违法案件289件,查处并移交涉嫌走私案件24件,加强“三无”船舶监管等反走私工作经验获全国打私办肯定。

系统修复严格管护,构筑鱼鸥翔集的新生态

针对自然岸线受损、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北海市因地制宜实施海岸带和红树林系统保护。

深化红树林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其纳入领导干部使用考核评价。率先实施红树林网格化管理,将全市红树林区域划分为22个网格,建立市、县、乡、村的四级网格体系,开展“海、陆、空”一体化管护;持续健全红树林管理机构,设立红树林生态监测中心、红树林保护中心和沿海乡镇红树林保护站,配备专业管理人员35名,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纳入领导干部使用考核评价;出台红树林巡护检查制度、破坏红树林资源行为举报制度,整合公安、行政、社会多方力量合力开展红树林保护工作,红树林生态保护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完善。

科学实施红树林修复和保护。积极与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等专业科研机构开展红树林修复与保护合作,科学制定《北海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5年)》,围绕红树林营造林、保护修复、种苗保障等制定专项技术方案。2020年以来,累计营造红树林338.9公顷,修复红树林1000.25公顷,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整体提升。红树林面积达4636公顷,位列全国第二。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截至目前,北海市累计投资25亿元对冯家江流域湿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清理虾塘2000亩、雨污直排口363个,建设19座污水处理设施,为流域滨海湿地和约3000亩红树林构筑起生态安全屏障,整治成效入选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在银滩岸段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和涠洲岛入选全国和美海岛的基础上,北海市强化涠洲岛湿地、海岛生态修复,修复涠洲岛防风林103.64公顷,修复珊瑚礁28.4公顷,珊瑚覆盖度由14.7%提高到23.2%,涠洲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名单,布氏鲸个体识别已达60头,制定团体标准《近海布氏鲸观鲸指南》,初步建立有序观鲸模式。

2024年5月,涠洲岛作为全国首个“零废弃”海岛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是广西首次,也是唯一入选案例,相关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展示。

还海于民还景于民,绘就人海和谐的新篇章

围绕三面环海的天然优势,北海市不断推进海岸线畅通工程,打通滨水区域,打造风光秀丽的公共空间。

地方海洋生态立法方面,北海在全国率先制定设区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红树林保护条例(草案)等地方法规,划定海岸线300米控制线,红线内禁止填海侵占沙滩和红树林,立法产生的生态效应逐步凸显。

滨海景观带打造方面,北海全面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海上帆船、游艇、游轮、风电等现代产业。建设长56公里的“北海最美滨海大道”廉州湾大道,打造绿色高效、生态宜居的生态新板块。扎实推进银滩美丽海湾建设,开展“十里银滩”改造,修复沙滩岸线3.08千米,退堤、退陆还海面积3.76万平方米,银滩海湾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同时,加快提升亲海品质。构建美丽海湾人居环境,增强海岸带生态活力,实施银滩改造提升“6+N”工程,推动银滩旅游度假区升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创新探索“红树林+”特色农业、生态体验、自然研学等多业态发展新模式,以红树林保护成效反哺社区群众。

自治区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宣教部部长柯议淇介绍说:“近年来,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采取室内教学与室外科普、创新自然研学与社区共建模式等方式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植树添绿、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研学活动;与周边10所中小学密切联系,定期开展红树林保护科普研学活动,年均开展宣教研学活动40多次,每年累计参与活动1万多人次,逐步形成湿地生态公益服务效应。此外,湿地公园管理处还与银滩里生态旅游区(向海金融城)开创研学团队,提升湿地公园研学接待能力,同时推出了不同天数及内容的研学课程和活动,满足暑期各类亲子游及学校研学夏令营的需求,今年暑假以来累计有200多人参加我们的研学营活动”。

通过开展红树林生态文明赶海、红树林亲子游、红树林研学营等活动,北海市一方面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激活旅游经济;另一方面也发展了红树林周边产业,让周边村民除了传统的生产作业形式外,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边保护边发展”的思路也让红树林保护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实现以红树林保护成效反哺社区群众,从而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北海市将积极持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巩固筑牢南方生态屏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亲海享海的获得感。

图为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