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舟山深入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

发布时间:2024-07-01  |  来源:中国环境APP

金沙碧海,白帆辉映,人帆海已成一景。

2024年浙江省海洋运动会,首次在舟山嵊泗美丽海湾上演。激烈的赛事,迷人的海景,点赞的“弹幕”纷飞。舟山,获此殊荣的底气何来?

上岛参会的运动员、裁判员以及各地媒体给出了一个响亮的答案:这里碧海蓝天共一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去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继续抓好美丽海湾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近年来,随着舟山生态环境保护陆海统筹不断加强、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可以说,海洋为舟山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这是舟山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舟山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持续发力的缩影。

陆海统筹“海洋生态路”  建设“蓝色海湾”

海天相接,云浪共舞。

正值休渔期,普陀沈家门渔港少了几分忙碌,多了一些风景。海湾内,一艘艘渔船整齐停泊,洁净的海面一直延伸至天际,沿岸码头,车来人往喧嚣四起…… 

近年来,普陀坚持走生态优先、陆海联动、绿色发展的海岛和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子,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让普陀诸湾换上新装,走上了蓝天碧海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共富路”。

普陀诸湾海域面积617.1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449.6千米,建设范围包括普陀山、朱家尖、桃花、中街山等26个主要海岛及邻近海域。以岛为园,打造形成以中街山列岛旅游发展样板区、本岛滨海休闲都市带、桃花岛和白沙岛等若干个文化旅游主题岛为主,双山岛和葫芦岛等若干个特色旅游小岛为辅的“一城耀眼·群岛璀璨”海岛公园发展格局,提升美丽海湾建设的内在品质。

陆海统筹,普陀区实施“百年渔港”沈家门港沿线两岸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0多亿元资金清理沿岸建筑0.125平方千米、搬迁企业30余家、拆除码头18座、修复海岸线8.7千米等;推进船舶工业和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建成了全国绿色修造船基地,绿色修船“普陀经验”入选国务院第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改革成果;对21个问题排口制定“一口一策”方案,安装自动控制水位的智能系统;常态化开展沈家门渔港沿岸18.5千米水域保洁行动;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8.7千米、恢复生态湿地0.1505平方千米。

凭此底气与实力,普陀诸湾获评全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美丽海湾”建设行动不止在普陀诸湾,其范围还覆盖舟山南部诸湾、岱山诸湾和嵊泗诸湾等。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美丽海湾”建设与保护。精准识别湾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强化陆海统筹、区域联动,进行海岛及周边海域环境整体保护。通过形成“一湾一策”治理体系,从生态环境、生态压力、生态管理等角度构建海岛型海湾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凸显“一岛一格局”“一岛一美丽”共建共富共美湾区海岛网格。

如今,在舟山南部诸湾,已完成临城街道、千岛街道和36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浦西区块、勾山区块内近70家涉水企业经全面“体检”后,实行“一厂一策”整治,并在勾山污水处理厂北侧,新建一套3000吨/日污水应急治理工程,在下游又新建一套2000吨/日一体化治理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补回河道。

嵊泗国家级蓝色海湾整治和定海省级蓝色海湾整治已全部完工,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1.9千米,修复滩涂0.0272平方千米,修复漫滩湿地0.0028平方千米,均达到省定任务要求。

随着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提升,越来越多极具海洋特色的公园广场悄然建成,熟悉的海洋生态文化融入景观打造的方方面面,让城市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有助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公众亲海环境质量,是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舟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原本破旧的厂房通过创意设计,变成了各类滨海公园;原本的“工业岸线”经过提升转变,被有机更新为“生态岸线”,重塑当地海岛自然生态;原本杂乱的滩湾,经全线改造建设休闲景观带,成为一块亲水景观滨海生态区域……近年来,舟山共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102.621千米,修复生态湿地面积0.1505平方千米,建成以立体式“水下森林”生态修复为特色亮点的“品质河湖”100条,省级“美丽河湖”13条,完成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25千米。

整治修复海湾,还原海岛自然之美,既提升了“颜值”,又增加了产值,“生态路”通向了“幸福路”。

实施“海上环卫”机制防治污染  打造“蓝色循环”

湛蓝的海水,微凉的海风,细腻的沙滩,热闹的海岛……入夏后的海岛,时常因此而“出圈”。但在这份“美丽”的背后,是一群人,是整个城市对2.2万平方千米海域、2444千米海岸线的守护。

受风力、潮流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影响,各种海漂垃圾不同程度地污染着海洋生态环境。

于是,“海上环卫”机制应运而生,将环卫清洁工作由陆地延伸到海洋,全力守护这片蔚蓝。

在普陀沈家门中心渔港码头上,坐落着一个 “海上云仓”集中预处理中心。它不仅能回收处置渔船含油污水,还能实现全流程监管。

通过在线平台,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地正在独立运转的“小云仓”模块。“每逢休渔期,也是平台的‘休假期’。”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玩笑道,但开捕后,这里就会实时更新回港渔船“上交”船用污染物的相关数据。该“云仓”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舟山船长25米以上渔船。这些船已基本实现渔船含油污水、废矿物油、生活污水等水污染物减量化、节约化、安全化回收处置。

“其实垃圾前端收集,也是‘蓝色循环’项目的起点。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大的除了渔船上的油污水外,还有塑料瓶、废电池等。”舟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有7000余艘渔船都安装油污水分离、生活污水、垃圾贮集器等设备,做到“检验合格一艘,证书签(署)发一艘。” 

同时,借力全省首个“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协同管理应用”(舟海净),打造了企业作业、政府监管、人大监督三大场景,构建了全流程、全要素、全闭环的陆海统筹多跨协同监管体系。上线以来,企业已累计开展线上申报作业9839单,接收各类污染物43万余立方米;产生监管预警信息1500余次,均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2023年,处置企业接收油污水含油收集率同比提升11.8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海水中石油类指标浓度从春季的7.7微克/升下降到秋季的3.2微克/升。

近年来,舟山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相关制度,进一步强化“海上环卫”机制,重点开展海上垃圾前端收集工作,进而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

截至目前,全市划定了321个湾(滩),涉及岸线总长度942千米;组织构建市、区、镇、村四级“湾滩长”组织体系,配备管理人员409名,组建常态化湾滩巡查、海漂垃圾打捞、垃圾清运处置三支队伍;各地及相关部门配备各类保洁船、垃圾清运船及生活污水、油污水接收船140艘;垃圾清运车65辆,无人机12台,海上云仓5套,二级以上22座渔港全部配备油污水收集设施。

此外,舟山生态环境、发改、资源规划等9部门联合印发《舟山市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入海河流水质改善、城市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11项和18个重大工程项目措施,全面覆盖了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同时,舟山首次以人大立法形式出台了《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构建起全市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及联合监管机制,基本形成船舶水污染物海陆闭环。

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全民守护,舟山的海更清亦更蓝。2023年舟山近岸海域一类海水占比32.6%,同比上升了7.6个百分点,水质总体稳中趋升。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繁荣“蓝色家园”

今年初,浙江省林业局同意定海区创建浙江省中华凤头燕鸥抢救保护基地。与此同时,国家林草局公布的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中,定海五峙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重要栖息地名列其中。

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重要栖息地位于舟山本岛7公里外的灰鳖洋上,由大五峙山、丫鹊山、龙洞山、馒头山等9座无人小岛组成。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周边海域鱼、虾、贝、藻类等资源丰富,在每年5月至10月间吸引数以万计不同种类的海鸟安居于此。

目前,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华凤头燕鸥在全球的第二大繁殖栖息地,也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候鸟重要迁徙通道。保护区有水鸟51种共2万只左右。其中,除了中华凤头燕鸥外,还有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凤头燕鸥等珍稀海鸟。

为了更好地观察与保护“上岛”海鸟,舟山投入2300余万元打造五峙山“智慧鸟岛”,完善岛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实行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丰富的吃食,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海鸟上岛。”舟山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生态环境的转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呈现。“舟山市海洋自然保护地纪实”案例,还获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资源,首先要了解“家底”如何。

为此,舟山投入400余万元资金,在全省率先启动全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调查包括全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40个调查站位;潮间带生物10个断面,每个断面6个站位;重点岛礁鱼类环境DNA5个站位,以及海洋珍稀濒危生物和外来入侵生物的现状调查等。

这是舟山首次对舟山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本底的全面、系统调查。其调查内容、站位数和覆盖面积、时长等方面均超过国家908专项海洋调查,基本摸清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共调查记录到海洋生物11大类935种,包括浮游植物164种,浮游动物174种,潮间带生物216种,大型底栖生物200种,游泳动物181种。发现国家保护动物鲎和刀鲚,进一步掌握了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小黄鱼、刀鲚等特色物种的分布情况。

2021年3月—2022年8月,普陀区成为了浙江省首个全门类陆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海岛县区。调查记录到陆生生物2980种,其中全球新记录种1种(普陀条胞牛肝菌)、中国新记录种28种、浙江新记录种100余种。调查发现了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级的中华穿山甲和易危级的小灵猫等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为多年来浙江省内所罕见。

调查结果全部录入浙江省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管系统。同时,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完成马鞍列岛、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牧场建设并通过农业农村部竣工验收,总投资约6500万元,投放人工鱼礁约10.18万空方,白沙岛、桃花岛、六横岛和东库黄礁海域海洋牧场正在推进建设。

持续开展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程,累计放流大黄鱼、黑鲷、三疣梭子蟹、海蜇、曼氏无针乌贼等物种44亿单位;引种两万多株红树林,刷新国内红树林人工引种最北界纪录(北纬30度线)。

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是永续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人海和谐,共生共荣。东海之滨,这座彰显“自然山海韵味、国际现代风貌”的海上花园城市,正朝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扬鞭奋进。

转自 中国环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