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首次开展自然保护地互花米草监测
发布时间:2022-03-16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互花米草是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海岸的禾本植物,因其促淤造陆和消浪护堤作用显著而被许多国家引种。但由于其发达的根系以及较强的繁殖能力,能迅速抢夺本土植物生长空间和营养,导致原生物群落生存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一定程度上危及区域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2003年被我国列入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广西于1979年引种互花米草,为了解掌握自然保护地互花米草状况,2022年3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海洋站”)站长郭梅修带领生态调查小组,前往互花米草分布典型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互花米草监测调查,通过布设样方、无人机拍摄等方式,掌握互花米草的生长、分布情况。
对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开展监测,是海洋站根据国家要求新增的一项常规工作,将于每年开展一期,旨在通过对互花米草的生长参数进行连续跟踪监测,了解掌握互花米草的生长情况和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评价互花米草对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威胁情况,为相关部门开展互花米草治理与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调查队员在淤泥中艰难行走
调查队员用无人机拍摄互花米草的分布情况
调查队员在测量样方内互花米草的株高
无人机拍摄的大面积互花米草
生态调查小组合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