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全球最长跨海大桥上的“海豚守望者”

发布时间:2018-08-10  |  来源:本站编辑

看到背鳍上那个深“V”型缺口的时候,高级工程师陈希脱口而出:“奥斯!”

“奥斯”是一头中华白海豚的名字。“白海豚背鳍上的缺口就和人的指纹一样,是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奥斯背鳍上有个大缺口,所以特别好认。”陈希说。

陈希工作的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2009年以来,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此开工建设。然而,这一水域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活动区域。


1.jpg

这是在广东珠江口海域拍摄到的中华白海豚。(资料照片,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据介绍,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珠江口内,拥有世界资源数量最多的中华白海豚群体,数量超过2000头。

如何让大桥的建设不影响中华白海豚们的居住,成为像陈希这样的“海豚守望者”们关注的焦点。“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陈希们的承诺。  

为了兑现这一承诺,近年来,仅得到保护区支持的粤港澳研究和监测白海豚的科技人员就超过100人。在大桥主体工程建设的7年里,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还联合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


2.jpg

游客在珠海中华白海豚科普馆观看中华白海豚分布示意图。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我们在大桥开工前就提出了7方面海洋监测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要求,其中一项就是对施工人员进行中华白海豚保护培训。”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海亮说,“培训共进行了29次,只有经过培训且考试合格拿到‘观豚证’后,施工队伍才可以开工。”

34岁的骆国才就是一名持证上岗的“观豚员”。他的任务是和另一名“观豚员”一起,在施工前乘坐船只,对周边海域进行10分钟的观测——作为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每隔几分钟就要浮上海面呼吸。

“如果看见白海豚,可以播放天敌虎鲸的声音,或者临时用竹竿敲打船沿,警告白海豚尽快离开。”他说。


3.jpg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环境科科长肖尤盛出海进行日常巡护工作。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此外,从2011年起,保护区管理局与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资源监测工作。8年来,项目组每年出海70多天次,每年航程超过7000公里。

如今,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大量观测数据和现场监管情况表明,尽管大桥在建设期间对白海豚有一定影响,但在各方努力下,“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守住了。

截至2018年7月,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监测人员在珠江口水域累计识别出2367头中华白海豚。 

“从我们监测的情况看,归属于广东管辖的、与香港毗邻的伶仃洋水域里,近四五年来一直稳定地活跃着950头到1000头中华白海豚。我们也在广东水域内识别到了一些原来活动在香港水域的白海豚,和大桥建设前相比,它们的活动水域有所变化,但它们的确还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涛说。

陈涛从1997年开始进行中华白海豚保护监测。2013年到2017年间,他和同事每月出海一周左右,租用渔船在5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内追寻中华白海豚。

陈涛说,研究表明,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的迁徙受到饵料生物、河口冲淡水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尽管“识别数目持续增多”还不能直接推导出“白海豚数量增多”这一结论,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总体数量相对稳定、部分中华白海豚个体的活动水域发生了变化,已经成为国内多数研究人员的共识。

他还认为,人们不宜用局部小范围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观测数量变化,对这个种群的生存状态作出简单结论。持续调查表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分布范围并不局限于与香港、珠海毗邻的伶仃洋水域,而是沿着河口海岸,连续向西分布至阳江海陵岛沿岸海域。

作为港珠澳大桥对白海豚影响专题研究报告的参与者之一,该所另一位研究员何国民也是一名“海豚守望者”。

“7年间没有发生一起因为施工直接导致中华白海豚伤亡的事故。这让我很欣慰。”他说,“我个人认为,施工期间内伶仃洋水域有所减少的中华白海豚,未来几年也可能随着环境的稳定而逐步回移。”


4.jpg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陈希在介绍数据库中记录的白海豚背鳍特点。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但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科研工作者,“守望者”们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一些研究者指出,尽管当前的观测数据相对平稳,但观测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现有的数据量还不足以支撑更加准确的量化判断,目前的技术也不足以支撑人们在中华白海豚身上植入芯片或者GPS定位装置进行定点追踪。

陈涛说,在大桥通车后,还需要对桥墩、人工岛和隧道可能对白海豚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开展持续多年的监测和调查。等伶仃洋的中华白海豚重新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进一步分析和做出更加科学的结论。


5.jpg

这是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宣传手册。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和大桥工程相比,我更担心珠江口的渔业资源。中华白海豚喜欢吃的底层鱼类占比在不断减少,食物质量还在下降。”他说,“我们现有的工作成果仅仅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加繁重的监测和保护任务。”

陈海亮说,粤港澳正在筹建中华白海豚粤港澳保护联盟,联合开展对中华白海豚的日常救护、信息共享和科学研究活动,大量第三方机构和民间组织将参与其间。

“我们正在推进建设一个更大规模的现代化救护保育基地,继续建立完善中华白海豚的组织样品库和基因库,共同为子孙后代守护好白海豚。”他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