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海天地全覆盖信息网
——东海信息中心的实践与梦想
■中国海洋报记者朱彧
打造“一个数据中心、一个集成展示平台、一个云存储、一个业务系统”,整合改造海洋信息网络架构,努力拓展“互联网+海洋”服务领域,提出“重点海洋产业成果淘宝店”设想,力争实现海洋信息数字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化、海洋应用服务社会化……记者近日在走访自然资源部东海信息中心时发现,该中心凝心聚力建设“智慧东海”,在推进海洋信息化发展中展现了新作为。
编织东海区全覆盖网络
东海信息中心四楼的平台监控室有一道多台显示器组成的“虚拟墙”,可以显示覆盖东海海区的高精度遥感影像、海底地形、观测体系、监测站位、海上工程与基础设施、海洋功能区划、海底管线、岸线、行政区划等。
“在去年下半年的国家海洋督察中,我们正是借助该平台的海域实时监管系统,及时发现了以往难以确认的超面积围填海等违法用海疑点线索,为督察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撑服务。”东海信息中心主任龚茂珣说。
这是该中心2013年起步建设,2015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的全国首个海区级东海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标志着东海海洋信息化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据龚茂珣介绍,自然资源部东海分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功能集成度高、使用便捷,相继建成了东海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东海海岛监视监测管理、东海海洋环境监视监管、东海海洋预警报信息服务等一批信息应用系统。
数据处理、组网、系统开发等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都能在东海分局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一站解决。“如果出现异常状况,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龚茂珣说。
如今,该系统正在为东海实现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编织了一张海天地全覆盖的网,为海洋综合管理构建了一座适应海洋信息化需求的网络安全体系。
拓展海洋信息服务空间
在被称为“东海之云”基础平台的现代化信息机房,500平方米的场地汇聚了百余台硬件能力超强、存储能力达到TB(太字节)级的计算机,现已实现与国家“海洋云”平台对接,并开展了区域大数据中心框架建设相关工作。
目前,“东海之云”资源整合覆盖了东海分局各业务中心和中心站,接入用户单位包括东海区的三省一市。
如果把数据比作房屋的地基,那么依据数据衍生的应用系统就是一间间漂亮的房子。东海信息中心利用“东海之云”,探索信息服务的空间与领域,重点开展大数据在预报减灾、海域海岛、环境保护、维权执法等方面的应用,开发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业务化系统。
海洋倾废综合业务在线管理信息系统是其中的又一个亮点。通过倾倒船黑匣子系统工程建设,东海信息中心实现了对海上倾倒船只的装运卸全过程、实时动态监视和预警。截至今年6月,该系统已实时监控267条倾废船、70个倾倒区、1300多个倾倒工程,成为海洋倾废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东海分局审批倾废许可证、监管非法倾倒提供了又一决策依据。
在数据运用和管理基础上,东海信息中心成功申请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中有关海洋维权保障环境类项目,研究运用海洋信息获取、数据处理、信息融合等技术,为海洋权益维护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使海洋权益维护更加“耳聪目明”。
东海信息中心紧跟信息化时代和科技潮流的步伐不停歇。
打造“重点海洋产业成果淘宝店”
建设“智慧东海”是新时代东海信息中心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职责。
龚茂珣表示,提高服务精准度,当好海洋数据资料、文献档案和信息产品的集成、加工、研究和服务者,发挥区域性海洋战略、海洋政策、文献情报领域的智库作用,统筹推进国家重点海洋产业发展将是我们未来工作重点之一。
为了不与实际应用脱节,东海信息中心将“产品精细化”列为海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今年6月底,该中心申请到“长三角及辐射区域沿海海洋经济产业链协同创新类成果转移与产业信息监测共享服务平台”项目。该项目计划搭建长三角及辐射区域沿海海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分析模型,构建平台基础信息类、项目信息类、经济类等6类信息库,建立长三角及辐射区域沿海海洋经济产业链协调创新类成果转移与产业信息监测共享服务平台。
围绕该项目,东海信息中心积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对接,在把握海洋创新和市场需求信息、加快海洋产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披露和公众服务能力等方面充分研究,提出“打造重点海洋产业成果淘宝店”的设想。
龚茂珣透露,这个“淘宝店”可以收集、发布海洋产业的基础资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有关信息,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采购”。此外,我们还会发布一些研究分析资料,供公众及政府决策部门参考。归根结底,就是助推我国海洋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等重点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提供信息数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