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专家聚焦近海有害藻华防治

发布时间:2018-06-21  |  来源:本站编辑

■中国海洋报记者方正飞 刘潇然

赤潮是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种海洋灾害,大规模藻华聚集可能会导致底层水体缺氧,此外,某些赤潮也可能含有毒素。有关赤潮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热点。

日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主办的全球变化下海洋有害藻华与缺氧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0个国家和地区150余位专家与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有害藻华和海洋缺氧两个研究方向的融合与联合研究,共享海洋观测与数值预测的数据和技术成果,深入认识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威胁。

此次会议上,苏纪兰院士对中国近海富营养化状态、趋势及其引起的赤潮和缺氧等环境问题作了回顾。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针对近海富营养化特点和营养盐来源、近海生态环境的系统变迁、有害藻华种群群落演变机制、有害藻华监测和预测技术、中国近海水体的缺氧、藻华与缺氧和海水酸化的关联机制以及中国近海生态灾害对全球气候变异的响应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的有害藻华主要发生在欧美少数几个国家的近海,近年来已经广泛发生于全球各海域近海。有害藻华不仅可能诱发于浮游微藻,也可能诱发于底栖微藻,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锋介绍,过去几年,有害藻华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发现了新藻种,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学界加强了有害藻华研究。由于海洋有害藻华的类型多,发生过程复杂,很难用单一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从长期来看,控制陆源污染物和营养盐输入海洋的总量,减少人为对海洋水交换能力的干扰(譬如围海、筑坝,以及无序的人工造礁等),都是降低有害藻华发生的频率和面积的有效措施。

有害藻华的毒素可能通过贝类、鱼类最终走上人们的餐桌,造成食物中毒。大量藻华还可能造成鱼类呼吸系统的堵塞,或是导致水体缺氧,使鱼类窒息,对海洋渔业形成严重威胁。还有一些藻类形成较大的胶体,数量极大时,堵塞城市取水管道的滤网,威胁电站的冷凝水循环。

记者在本次会议上了解到,由于有害藻华的暴发,不仅一些海区正在形成缺氧现象,部分已出现缺氧的海域正进一步恶化为持久性缺氧甚至无氧。

据了解,海水富营养化会导致大量浮游植物生长,浮游植物死亡之后会消耗大量的氧气。由于有机质降解时,不仅消耗溶解氧,也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缺氧海域还可能会出现海水酸化现象。

缺氧大多数发生海洋跃层以下,而海洋上层因为光合作用和海气交换的原因一般溶解氧浓度较高。另外,由于有跃层的存在,阻碍上下水体的交换,因此底层溶解氧的净损失会逐渐加重,直到缺氧甚至无氧。

长期以来,有害藻华和缺氧都是分开来研究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有了一些观测经验的积累之后,科学界逐渐有一种思考和认识,即有害藻华、缺氧甚至包括酸化,可能是近海环境在长期富营养化演变情形下的一系列环境恶化事件的不同体现,过去割裂研究的方式反而降低了对近海生态系统长期演变后果的合理认识,周锋说:“从联系的观点出发,从一个更加系统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周锋说:“对于海洋的富营养化及缺氧问题,我们还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型,可以科学评估长江输入营养盐通量对缺氧面积的影响,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著名海洋学期刊上。”

此项研究显示,如果把长江入海的营养盐输入通量降低30%,可以减少夏季缺氧面积15%左右。营养盐输入量降低的更多,缺氧面积也可以有相应比例的减少。因此,有关专家呼吁,治理赤潮及海水缺氧,亟须加强陆海统筹,需要多部门协作,采取综合措施。这也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