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战略思想
■郑苗壮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海洋蓝色经济和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环境利用规模和效率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全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海洋文化建设的行动正在有序开展,这些都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逐步形成了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部署,将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这个系统部署可以分为战略思想和实现途径两个层面,前者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进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问题,后者主要解决“怎样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实践问题。
2013年7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
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建设海上“绿水青山”,努力走向社会主义海洋生态文明新时代。
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指示,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凝聚到了两个基点上:一是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起来,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重大布局的重要内容。二是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即海洋环境保护与发展海洋经济的关系,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对立统一辩证法贯通起来。这两个基点缺一不可,二者合一,就是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战略思想。
认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的黄土文化的补充和修正。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社会经济面临重大结构转型,社会矛盾和风险叠加,海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引发的生态环境灾害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也将集中显现,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稳定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双重压力和两难局面更加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更加凸显。我国局部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客观上并没有摆脱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上世纪90年代末相比,我国海洋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洋环境、海洋生态、海洋灾害和海洋资源等4方面问题共存,并且相互叠加、相互影响,表现出了明显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呈现出异于传统发达国家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特征,防控与治理难度加大,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瓶颈问题。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众多、海洋资源紧缺、海洋经济发展快速,由此形成了人与海洋的紧张关系。为了在人与海洋关系十分紧张的特殊国情条件下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公平、合理、可持续的方式来共同使用海洋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内容的论述,把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统一起来,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和贡献。
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以我们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依据和支撑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指引我国补齐海洋生态文明这块短板,取得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成就方面,而且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方面,使全国人民真正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这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