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海洋环境预警报事业实现新跨越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16年创新发展回眸
今年以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充分发挥对全国海洋预警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协调作用,不断完善预警报业务体系,加紧海洋预警报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环境预报的准确率和精度,在推动海洋环境预警报事业中取得了新业绩。
■中国海洋报记者方正飞
通讯员贺靓彰显自身优势 续写海洋预警新篇
今年,预报中心扎实推进海洋预警报工作,积极应对汛期海洋灾害,关注海洋灾害中长期预测,持续做好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预测工作,提升海洋预报保障能力,完善预警报系统,实现海洋预警报工作的新突破。
有效应对汛期,预警报工作成效显著。受极强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年以“尼伯特”“妮妲”“莫兰蒂”“鲇鱼”等强台风、超强台风为代表的25次热带气旋过程影响我国,其中有8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在汛期来临前,预报中心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海洋灾害预报与应急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及时召开汛期应急动员会,并组织模拟演练和全国预警报视频会商系统联调,各项汛前准备扎实到位。
在汛期,预报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周密部署各项应对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组织相关预报机构开展预警报应急会商,制作发布了准确的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参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会商并提供有关决策服务材料。灾害过程后,及时开展预警报检验,总结经验教训。11月16日,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和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书贤到预报中心看望慰问汛期坚守在一线的海洋预警报工作人员,对预报中心以及各级海洋预报机构的汛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预报中心针对19次风暴潮过程发布了风暴潮警报76期,其中32期蓝色警报、31期黄色警报、10期橙色警报和3期红色警报。针对影响我国近海及沿岸海域的14次灾害性海浪过程发布海浪灾害警报87期,其中15期红色警报、34期橙色警报、17期黄色警报、21期蓝色警报。除此之外,预报中心还圆满完成年初渤黄海海冰灾害预警和调查等工作,海浪、海温、海冰、海流、赤潮、厄尔尼诺、海洋气候预测、海水浴场、海上旅游休闲观光、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常规预报服务有序开展。
加强分析研判,持续做好海洋气候预测。预报中心高度关注海洋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工作。今年年初,组织了全国春季厄尔尼诺会商,召开了年度海洋灾害预测会商会,并定期组织月会商,对汛期海洋灾害进行滚动预测会商,为沿海省市海洋灾害应对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7月,热带中东太平洋由强厄尔尼诺转入拉尼娜状态,预报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7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在每月下旬发布预测结果。
在组织海洋气候预测的同时,预报中心不断完善中长期气候预测业务管理流程,建立厄尔尼诺判别业务规范、初步建立多模式集合预测方法,完善中长期春秋季和月会商的会商机制,加强产品发布,建立与国内外相关业务和科研单位的广泛联系。
创新预报产品,推出网格化渔区预报。基于国家预报中心、海区中心、沿海省级海洋预报台上下联动的预报发布机制,预报中心完成了对渔区海洋环境数字化、格点化、精细化要素预报业务的阶段性尝试与探索工作。10月正式进入业务化运行,并计划于2017年同农业部渔业局联合发布中国近海渔场、渔区海洋预报要素预报产品。
《美丽海岛》电视海洋预报节目顺利开播,预报范围包括全国近海的12个岛屿。该节目是我国首个针对海岛旅游的专题海洋预报节目,是中心预报产品供给侧改革的一个亮点,将为宣传我国美丽海岛、促进国内海岛旅游市场发展做出贡献。
完善预警系统,缩短海啸预警发布时间。预报中心实行以地震定位触发为基础的海啸预警业务值班流程,完成了国际和国内海洋局地震台网融合地震测定系统建设。海啸预警发布时效由原来的半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15分钟,与中国地震局实现了资料共享,实时获取58个我国沿海地震台站数据和地震速报信息。同时完成了震源机制解速报系统建设,开发了新一代海啸预警业务软件平台并投入业务运行。
11月13日,新西兰地震引发局地海啸,海啸预警中心于震后10分钟发布海啸消息,第一时间宣布此次海啸未对我国造成影响,网络媒体刊发的新闻在当晚就超过了60万次的阅读量,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截至11月15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针对36次海底地震事件发布了64期海啸信息。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海洋预报保障能力。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预报中心努力提升海洋环境预报保障能力,为我国海上维权、海洋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发展等提供了可靠预警报保障。
预报中心牵头开展了海上战略通道环境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今年年底前将通过网页形式对外发布海上重点航线和港口预报产品。圆满完成了第32次南极考察、第7次北极考察气象和海冰预报保障任务,圆满完成了中远海运集团北极东北航道6个船次的综合预报保障任务。目前正在开展第33次南极考察保障任务。
预报中心加强了极地预报研究和国际合作,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报计划科学指导小组第七次会议。联合海警局指挥部门,建设并升级海警执法海洋环境综合保障平台,从近岸精细化预报,近海重点岛礁、航线预报到大洋航行保障,全程为中国海警缉私、巡航、护渔等执法任务提供了服务保障。
充分发挥优势,加强全国海洋环境预报工作业务指导。预报中心向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系统、全国海洋预报产品数据库及时发送海洋实时数据和初始场、边界条件等业务化数值产品。积极做好我国城市近岸海域专项预报技术支撑,为浙江、福建发送客观预报指导产品。继续推进内外网数据融合工作,接入海域动态专网,确保了各项预报业务化工作正常进行。组织开展海洋预报数据云平台建设,促进了预报业务体系数据共享。召开全国海洋预报台长会议、年度海洋灾害预测会商,密切保持了同全国海洋预报系统的交流和联系。加强了对地方海洋预报机构预报员的培训,组织全国各级海洋预报台进行培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