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业务化海洋学及海上重大工程保障学术交流会在沪召开

东海预报监控大厅完成改建投入使用

发布时间:2016-11-29  |  来源:本站编辑

11月22日,业务化海洋学及海上重大工程保障学术交流会在东海预报中心召开。会议分析了我国业务化海洋预报现状与未来发展,并以港珠澳大桥的海洋环境预报保障服务为例,解析了海洋预报在海上重大工程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W020161129355902047852-1-1.jpg

专家指出,预报技术精细化、系统一体化、要素拓展化、保障定制化和创新自主化,成为我国当前海洋预报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而未来国际预报技术发展方向为多源数据实时同化技术不断改进、业务化数值模式趋同、新模式与模式系统出现、高性能计算支撑能力更为重要、持续改进多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法。因此,我国海洋预报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更应关注全球-区域两级一体化预报体系形成、生态与环境预报不断发展应用、定制化预报保障综合技术更加完善、自主海洋预报核心技术成熟应用、海洋预报综合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专家介绍,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埋深最深(超过30米)、长度最长(超过3公里)、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而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预报的高度依赖,也对海洋预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报时效跨度大,从临近预报到延期预报,预报时效从十几分钟到20天。局地小区域多要素精细化预报,涉及短时强对流、风、浪、流、潮、泥沙等。经过不断努力和持续探索,目前,预报结果已作为施工进度安排的主要依据,经历了29管节安装施工保障任务的检验,成为海上深水沉管安装施工保障系统的一个分系统。

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东海分局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有关负责人与东海预报中心、苏沪浙闽四省市海洋预报机构和东海分局所属各海洋预报台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近期完成改建、投入使用的东海预报监控大厅、超级计算机房和演播厅。

大家纷纷表示,专家的精彩演讲让大家更加清晰地掌握海洋预报技术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方向,明确“十三五”期间海洋预报的主要任务,对重大涉海工程建设的精细化预警报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系统的理解,参观更是直观地认识到我国海洋预报事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增强了做好海洋预报工作的信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