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远洋科考航次顺利完成
回收的设备完整记录了一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全过程
中国海洋报讯 我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近日完成为期40天的科考航次,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本航次中,我国科学家成功回收了在西太平洋连续工作了两年多的3个压力逆式回声仪,它们记录了最近一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从开始、爆发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深海大洋回收压力逆式回声仪。
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周慧介绍,压力逆式回声仪通过声学信号反射,可以获得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科学家进而可以得出海平面高度和海流变化情况。这些连续的观测数据对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厄尔尼诺起源就是在西太平洋,压力逆式回声仪收集的连续温度数据直观反映厄尔尼诺带来的海水温度变化。另外,海流对气候影响非常大,从压力逆式回声仪收集数据中衍生出的海流数据以及海平面变化,对研究厄尔尼诺也至关重要。”周慧说,“压力逆式回声仪还完整记录了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化的过程。”
记者在“科学”号船实验室内看到,3个压力逆式回声仪分别装在直径约40厘米的白色浮球内。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袁东亮介绍,3个压力逆式回声仪于2014年9月布放,分别布放在北纬4°、北纬6°和北纬8°,深度均超过5000米。
“科学”号科考船此次执行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6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变暖下的海洋响应及其对东亚气候和近海储碳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3个项目的联合航次,于9月20日从青岛出发。
袁东亮告诉记者,本航次中,科考人员成功利用温盐深仪在东经130°附近海域开展了全水深的大断面调查,深度超过5000米。
同时,科学家还在这个航次进行了3架国产水下滑翔机的海试。“由我国自主研制的3架水下滑翔机共在水中航行了48天,其中航行时间最长的一架连续航行了19天,并且全部回收成功。”袁东亮表示,“这说明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具备大规模使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