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国家海洋局台州海洋环境监测站打造全能型海洋站纪实

发布时间:2016-05-24  |  来源:本站编辑

随着日益增多的海洋环境监测需求,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的作用更加凸显,但许多基层海洋站的业务还主要集中在海洋水文气象等常规观测,且各海洋站监测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着力推进基层海洋站“一站多能”建设,构建基础坚实、功能完善的基层海洋监测业务网络。

日前,《中国海洋报》记者走进国家海洋局台州海洋环境监测站,深入了解该站是如果打造全能型海洋站的相关情况。

打铁还需自身硬

今年2月,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大陈海洋环境监测站正式更名为“台州海洋环境监测站”,位于距台州主城区29海里外下大陈岛的大陈海洋站旧址,成为一个海洋环境监测站点。

监测人员海上作业

台州站办公楼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设有11个标准实验室,该站可独立完成水质、沉积物、生物样品的采样、预处理,常规水质项目实验分析,具备开展赤潮、海上溢油等海洋应急监测能力。该站的海洋环境预报台能够接收东海分局下属所有海洋环境观测站点的实时数据,每期制作完成的高清海洋环境预报节目在台州市电视台播出。

台州站站长张兴林介绍说,台州站于2007年率先完成了浙江省首个县级海洋环境公报编制工作,目前已经累计完成县级海洋环境公报20份、海洋环境监测报告50余份。同时,还独立承担了海岛调查、海域使用论证等项目,成为集海洋观测、海洋预报、海洋监测、公益服务于一体的全能型海洋站。从最初“一站一点”工作模式,发展到如今管理台州市下属4个县(市、区)5个观测站点。

1959年大陈站正式建站,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海洋环境监测站。当时的主要业务就是海洋水文气象等常规观测。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技术服务需求增多,大陈站人急切期盼拓展业务范围,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2002年,东海分局提议大陈站与台州市政府共建台州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随后,在东海分局和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支持下,大陈站在台州市区租用了一间办公用房,开始承接海洋环境预报和赤潮应急监测项目。

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初下海岛,缺技术、少人员,大陈站想接项目谈何容易。

2005年初,张兴林和同事带着相关资质证书,主动跑到工地洽谈业务。面对建设方审视的目光,张兴林他们就如同新入职的营销员一样,心里直发慌。最后,他们被婉言谢绝,第一次“销售”经历以失败告终。“当时的感受,只有一个字——酸。”张兴林坦言,创业初期那几年,大陈站经历了许多坎坷,但是大家没有气馁,一方面继续加强与相关单位沟通联系,另一方面下定决心,苦练内功。

强化岗位培训、购置仪器设备……多年来,大陈站经过不懈努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业务范围逐步拓展。2005年,张兴林得知大陈岛计划新建避风港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找到建设单位提供大陈海域水文气象咨询,并帮助策划前期调查论证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大陈站终于签下第一个项目合同。

好事多磨终成功

项目启动后,各种难题也接踵而至。“那是我们第一次海上实地测量。”

张兴林回忆道,由于项目所在地水下暗礁多,必须进行准确定位。由于缺乏经验,到了现场才知道原来的测量布线走向不合理。他和同事只好在海上重新布线,而受周围山体遮挡影响,数据信号时有时无,计划3小时完成的测量任务,用了十多个小时才完成。

就在项目即将完成时,大陈站的水下地形测量数据却受到了地质勘察单位的质疑。经过反复核对,张兴林确定测量结果没问题。但为了让业主放心,他们又采用陆地水准测量方法,对海底局部区域进行水准复测。监测人员选择低潮时段,将3米长的标尺立于淤泥海床,与陆上控制点进行联测。

“测量结果表明,大陈站提交的成果准确无误,我们圆满完成承接的首个项目。”张兴林说。

应急预报助游客撤离

此后,大陈站更加坚定了拓展业务范围的信心。2006年,在温州中心站的支持下,大陈站斥资20万元建起了条件一流的海洋环境监测实验用房,购置了监测仪器和办公设施。同时,大陈站分别与台州市政府共建了台州市海洋预报台,与台州市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共建了台州市椒江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正式对外发布海洋环境预报。

2007年,强台风“罗莎”来袭,当时轮渡停运,132名游客滞留在大陈岛无法撤离,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台州市椒江区政府立即组织台州市气象局与大陈站进行会商,为游客脱困提供预报保障。

“当时台风到了温州市外围,同时北方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台州气象状况恶劣,一般结论是四五天内无法开船。”张兴林说。大陈站预报人员分析了大量气象资料,根据大陈岛风、浪、潮等数据,提出未来24小时内,将有四五个小时的海况较为稳定,是脱困的最佳时机。

利用那个“窗口”,经过3个多小时航行,“庆达”号轮渡在“中国海警33011”艇的护送下,成功送滞留游客安全返回台州市。大陈站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报保障工作,赢得了台州市椒江区政府和相关单位的称赞。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009年,东海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东海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海区中心、各中心站及所属海洋站在海洋环保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构建了由1个海区中心、6个中心站、27个海洋站组成的三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大陈站作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站点,发挥身处监测一线优势,加强排污口监管和样品采集、海洋开发工程监管、日常在线监视监测系统维护管理、风险源普查等,并深化与海洋执法部门合作。

2015年,根据国家海洋局的统一部署,东海分局大力推进海洋站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海洋站监测能力,配备了与各站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并由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组织监测人员进行常规监测技术培训。据统计,目前东海区27个海洋站,具备常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达24个,在3个海区中占比最高。

东海分局局长吴强表示,下一步,东海分局将不断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分区分级责任制,充分发挥海区各个中心站和海洋站作用,由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深化东海区“一站多能”建设工作,为提升东海区海洋环境保护能力与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