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凤头燕鸥的返家之旅
浙江韭山列岛极危鸟类种群恢复与监测纪实
中国海洋报,在我国东海的象山韭山列岛等地生活着一种特殊的海鸟——中华凤头燕鸥,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在世界鸟类红色名录上被列为极危物种,有“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为了保护这一极危物种,浙江省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科研机构实施保护海岛鸟类项目,在韭山列岛人工招引中华凤头燕鸥,使其连续3年回岛繁殖。这种一度被认为全球总量已不足50只的极危物种,终于踏上了返家之旅。
中国海洋报记者日前来到象山县,探访中华凤头燕鸥保护背后的故事……
5个月的坚守
在丁鹏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座位后面的资料柜里,放着一只静卧着的燕鸥模型;办公桌旁边的墙上,挂着印有中华凤头燕鸥图片的挂历;他的电脑桌面背景,则是数千只燕鸥在海岛上飞翔的场面……
2012年,丁鹏从宁波大学航海技术专业毕业后,考入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从此,他与中华凤头燕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华凤头燕鸥在我国发现并被保护的过程可谓历尽波折:1861年,中华凤头燕鸥在印度尼西亚东部首次被发现,之后便再没有观测到这种海鸟。直到1937年,我国科研人员在青岛沐官岛采集到21只中华凤头燕鸥标本,但随后它又在观测记录中消失了。时隔63年后,2000年,这种珍稀燕鸥现身马祖列岛。随后的2004年,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带领的团队在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它的身影,但由于台风影响和渔民上岛捡拾鸟蛋,中华凤头燕鸥又一度消失。
2013年3月,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招引和恢复研讨会在象山召开。会上,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与相关机构共同讨论确定,在韭山列岛开展招引中华凤头燕鸥项目,招引目标岛屿为铁墩岛。
“这个项目需要志愿者驻岛工作,当时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女研究生斯蒂芬·康妮表示要去。人家女孩都报名了,咱也不能落后。”丁鹏成为第一批上岛驻守的观测人员。
2013年5月15日,丁鹏、康妮和另一位保护区的员工乘船抵达铁墩岛。
“人工招引需要在岛上放置假鸟,播放鸟鸣录音,吸引真鸟前来栖息繁殖。”丁鹏说,上岛以后,除了安置假鸟和录音回放设备外,还要拔除杂草并清除鼠害,为燕鸥清理出一片适合繁殖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