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徐韧谈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2020年)》确定了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长期以来,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紧紧抓住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成立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以聚焦海区、服务地方为宗旨,针对监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生态红线划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部分成果已经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日前,记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专访了东海监测中心主任徐韧。
记者: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东海监测中心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常态下海洋环保监测评价工作?
徐韧:作为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主要业务技术支撑单位之一,东海监测中心深刻领会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从国家需求出发,紧密结合海区监测主体业务工作,积极适应新常态下对海洋环保监测评价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取得明显成效。
东海监测中心着眼长远,主动作为,围绕控制指标监管、成效评估等方面,着手开展监测方案和方法的调整,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海洋环保工作。如在监测方案中增加岸线和湿地的监测任务,利用高分影像对浙江省和上海市沿海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进行监测。同时,创新监测和评估方法,设置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社会调查指标,改进承载力监测方案。
记者:在服务地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东海监测中心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徐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服务地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东海监测中心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围绕地方需求,积极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课题研究和技术储备工作,充分利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团队研究成果,主动为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服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在上海市组织开展的《上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年~2020年)》招标工作中,由东海监测中心编制的项目投标书成功中标。这是东海监测中心首次中标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工作,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东海监测中心已编制完成《上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工作大纲》,并顺利通过评审。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批专业领域人才在实践中成长壮大,进一步夯实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础。
记者: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东海监测中心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徐韧:人才队伍建设在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作用。在2014年度岗位人事聘用制度改革中,东海监测中心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建设写入改革方案,集中优势资源,成立了由4位博士、3位硕士组成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团队。
经过一年努力,东海监测中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团队先后编制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红线国内外进展报告》《东海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团队参与编制的《全国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初步划定了东海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和面积,为地方政府划定红线提供了技术指导。
记者:着眼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主线,东海监测中心在科研领域方面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徐韧:近年来,东海监测中心围绕“业务驱动科技,科技支撑业务”协同推进的宗旨,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试点工作,积极推动业务化工作进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进一步加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一指标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指示作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创新制度,是海洋生态红线选划和区域限批制度的重要判据。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仅在陆域方面有相关工作的研究,很多成果无法直接应用到海洋领域。
2014年,东海监测中心组织策划撰写《基于海洋健康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关
键技术研究与区域示范应用(2015年~2018年)》项目建议书,并成功获得2015年国家海洋局公益性专项资金的支持。项目旨在研究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与方法,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度建立和超载区域限批措施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东海监测中心先期以乐清湾为试点,边应用、边示范,在示范中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进展。未来,东海监测中心将通过为期4年的项目研究,陆续在不同区域尺度开展示范应用。该项目的实施将对制定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为地方海洋行政部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记者:东海监测中心未来将如何拓展业务领域,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徐韧: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针对生态红线划定的主要技术指标,特别是在自然岸线监测工作方面,东海监测中心探索出一批新的监测技术方法,以浙江省近岸陆域自然岸线监测为试点,开展了示范性研究工作,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监测方案调整的相关需求。其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调查技术是《基于海洋健康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区域示范应用》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运用我国近年来发射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系统,对近海海洋资源和红线制度中提到的海岸带、湿地、岸线、海岛、海域使用、植被类型等重要指标进行观测和调查,是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创新制度的技术体现。
在自然岸线监测工作方面,东海监测中心以浙江大陆海岸为试点,以乐清市岸段为重点,开展大陆海岸线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调查工作,先后完成40余幅影像处理分析,获取最新大陆海岸线2000余公里,并绘制浙江省县(市、区)级的大陆岸线分布及类型专题图件,及时掌握了浙江省大陆海岸线的分布动态。
目前,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难点。针对这些难点问题,东海监测中心下一步将继续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心重点开展项目之一,履行海区监测中心的职责,进一步推动“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