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正文

“一切为科考服务”——“雪龙”船保障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综述

发布时间:2015-04-14  |  来源:本站编辑

历时163天,总航程3万余海里,4次安全穿越西风带,刷新中国船舶到达最南纬度纪录……4月10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按计划完成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保障工作,顺利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为其第18次征战南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赵炎平是地地道道的“80后”,作为“雪龙”船最年轻的船长,第31次南极科考也是他“掌舵”“雪龙”船的第一个航次。他说:“来自五湖四海的40名船员怀揣同一个梦想、为了同一个目标踏上了南极之路,在这163天里,全体船员同舟共济,充分发扬南极精神,秉承‘一切为科考服务’的理念,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破坚冰战巨浪确保航渡安全

“雪龙”船满载排水量21025吨,载重量10225吨,从1994年代替“极地”号船服役至今,已18次奔赴南极,6次远征北冰洋,为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立下赫赫功勋。

赵炎平介绍说,航渡是“雪龙”船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第31次科考队执行南极考察的最基本保障。“雪龙”船自2014年10月30日从上海起程,至2015年4月10日返回上海基地码头,历经艰难困苦,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全部的航渡任务。

在航行期间,“雪龙”船各部门牢记责任,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对船舶设备的维护检查和抢修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大洋作业期间,“雪龙”船合理规划航线,优化作业顺序,科学选择作业时间,配合科考人员安全操作各项仪器设备,为按计划完成作业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穿越西风带期间,“雪龙”船加强船舶航行值班和安全巡视,适时调整航向,规避气旋,并开创性地选择分段穿越西风带,为今后在该区域安全航行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冰区航行时,驾驶台和轮机部实行双岗值守,保证了“雪龙”船这一重要基础保障平台的安全运行……

赵炎平说,特别是在罗斯海作业期间,“雪龙”船克服了有卫星资料记录以来罗斯海最严重的冰情,于当地时间2014年12月30日8时55分到达东经165°34′、南纬77°35′的麦克默多湾罗斯岛附近海域,创造了我国航海新纪录。“雪龙”船成为我国航海史上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船只。

测水深收潜标配合大洋科考

在极地考察的过程中,“雪龙”船不仅承担着航渡任务,同时也是各项科考和建设工作的保障平台。

今年1月,“雪龙”船到达罗斯海维多利亚地难言岛新建站区域。由于现有资料仅对难言岛周边200米等深线做了标注,为了安全起见,作业时“雪龙”船只能选择200米等深线附近位置停船,最近的位置距岸边也有2海里。晚上遭遇了大风,“雪龙”船不得不航行至10海里外的开阔水域避风。由于缺乏详尽的水文资料,“雪龙”船只能在附近漂航,无法下锚,难言岛的这片海域也成了“雪龙”船的“不锚之地”。为此,“雪龙”船派出3名驾驶员,配合考察队员利用海事测量小艇测量了难言岛码头附近水域的水深。经过一周时间的测量,考察队员成功绘制出了码头附近水域的水深海图,并找到了适合停靠的锚地,为卸货工作提供了便利。

本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成功回收了3套潜标和5台海底地震仪(OBS),创造了极地海洋回收锚系设备的新纪录,也成为本次考察的亮点之一。此次成功回收潜标得益于“雪龙”船新购置的两艘橡皮艇。由于“雪龙”船船身较大,发现潜标后掉头再靠近潜标极其困难。橡皮艇的“加盟”,为回收潜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在站位作业期间,值班驾驶员要根据冰情选择合适的水域停船,作业时要密切关注浮冰情况,发现问题需及时通知舯部和后甲板上的人员。水手长则要带领白班水手在甲板操纵克令吊协助潜标的回收。

“雪龙”船大洋调查与实验保障部为大洋调查提供了万米地质绞车、CTD绞车、生物拖网绞车、A型架和折臂吊等大型调查设备,以及实验室和低温库、表层海水供水系统等实验基础设施。其中,CTD绞车安全运行了100小时、300公里,万米绞车安全运行了60小时、180公里,保障了68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调查和33个地质站点样品取样,累计采集1.9万升水样和30米沉积岩芯。采集并提供全航程航海、气象、水深、表层海水温盐等基础数据1G,EA600测深仪数据采集41G,EK60科学鱼探仪40G,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OS38数据采集16.4G,WH300数据采集23.4G,为CO2、CH4等走航观测和培养实验提供了连续水样。同时协助科考人员修复自带设备十余次,特别是协助修理走航二氧化碳水汽观测系统,确保了CO2、CH4等走航观测等任务的顺利实施。

与天气和时间“赛跑”及时卸运考察物资

卸运考察物资是本次南极考察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内陆队顺利按时出发、中山站越冬队交接和度夏工作展开的基础性工作,更是确保大洋考察任务圆满完成的关键节点。

此次中山站陆缘冰情严重,“雪龙”船“止步”于距离站区27公里处。为了安全顺利地完成第一阶段卸货任务,甲板部门按照队上部署要求对全体舱面工作人员进行了卸货前安全教育,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员全力以赴,确保卸货任务顺利完成。南极地区天气多变,考虑到飞机吊货要在天气好、能见度合适时进行,为争取时间,“雪龙”船一直在与天气、时间“赛跑”,24小时不间断地卸货。在卸货现场,船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合作,克服各种困难,尽快将货物卸到冰上。直升机的吊运货物重量是固定的,为了提高效率,甲板部门进行货物合理组合,将货物放到飞机吊货的指定地点。在雪地车卸货作业期间,甲板部派专人配合冰面绑扎队员,对雪橇上的货物进行绑扎固定。

第一阶段中山站卸货期间总卸运内陆的集装箱5个、燃油60吨、杂件23件以及其他科考物资共约238吨;为中山站卸运包括冷冻冷藏食品箱6个,常温食品箱、生活用品和仪器设备配件箱7个,共约123吨;杂件3件约11吨。煤气罐34个约2吨;“海豚”直升机用油14吨,中山站用的汽油3吨,另外运输掏箱货物约17吨。这一阶段共完成约418吨工程物资、科考设备和生活物资的输送任务。

今年2月初,“雪龙”船抵达中山站附近海面,等待时机进行第二次卸货。与首次卸货不同,2月的南极陆缘冰已融化,卸货工作只能通过“黄河”艇进行。但持续的下降风将大量的冰山和浮冰吹到了中山站码头附近,封堵航道。此时,中山站储存的油料已消耗殆尽,若不能及时补充燃油,甚至有撤站的风险。舱面工作人员驾驶“黄河”艇在浮冰中寻找航道,经努力,在11天的时间内,共卸运油料21驳、桶装航煤200桶、大型车辆2辆、标准集装箱2个、航煤罐9个,共约807吨货物。同时将站区内的垃圾拉回,其中包括22个标准箱、22个半高箱、4个空航煤罐、1辆吊车、2台全地形车,其他杂件共约393吨。中山站第二阶段完成了约1200吨物资、科考设备和生活物资的输送。

确保设备安全提供工程技术支持

机械电气设备的可靠运行直接影响航行安全,也是“雪龙”船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轮机部充分发挥船员专业技能,有力保障了主机、发电机等重要设备的安全运行,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业务保障。本航次轮机部船员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和保养计划,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及时排除突发故障。其中,主机正常运行2835小时,电网安全运行近4000小时,供电220万千瓦时。出航前及靠港期间,共加装燃油2900吨,接收并供给中山站极地油共529吨,累计完成设备、系统维修近千次。

此外,轮机部船员对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生活用水供给系统、生活区空调系统等进行操作和管理,定期巡视、保养,及时修复故障。本航次制造淡水374吨,焚烧垃圾1吨,处理生活污水近2000吨,生活区制冷或供暖正常。

赵炎平说,“雪龙”船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党和祖国人民的支持。虽然此次南极考察任务已经结束,但“雪龙”船走“南”闯“北”的脚步不会停歇,全体“雪龙人”将继续发扬“雪龙精神”为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保驾护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