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发布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及灾害公报
1月9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05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海洋灾害公报》。两个“公报”由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春先发布。
我国150多个机构历时一年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近岸海域沉积物总体质量较好,近海和远海沉积物质量良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绝大部分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达不到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居高不下。由大气输入海洋的污染物浓度及其沉降通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2005年,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河口产卵场退化、生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我国目前仍处于赤潮高发期,2005年有毒藻类引发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增加,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及渤海海域。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要求。
2005年,我国海洋灾害频发,为1949年以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年。2005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海洋灾害176次,沿海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风暴潮灾害:全年共发生11次台风风暴潮,其中9次造成灾害,较上年增加5次;发生9次温带风暴潮,其中1次造成山东省局部地区灾害。风暴潮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9.8亿元,死亡(含失踪)137人。
新闻发布会由国家海洋局新闻信息办公室主任吴金友主持。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海洋报等近二十家媒体的记者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副司长林山青,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马德毅,研究员马明辉,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蒋兴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叶琳等出席了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