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起口罩,“疫”起行动
2020年疫情的爆发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海洋中心保障部有这样一群青年人,在疫情发生后他们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身体力行迅速变换着各种身份。他们秉着“哪里需要我,我就到那里去 ”的精神,戴起口罩,“疫”起行动!
“疫”潮难阻铁军行
“嗡~~”随着一阵汽笛长鸣,缓缓驶出母港棉花岛码头的“中国海监108”监测船正式开启2020年首个外业航次项目—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2020年2-3月航次水质监测任务,22名海洋中心铁军勇士别亲离家、整装前行。
保障部王阳是船舶管理的负责人,常年战斗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一线,本次负责全船的疫情防控检测,保障航次人员和设备安全。航行期间,面对渤海区域的春寒料峭和海浪那跌宕起伏的魔鬼节奏,他总是像一台复读机一样不时提醒着身边的战友,“戴好口罩安全帽,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为确保疫情防控和渤海监测任务“两手抓、两不误”,他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战疫情、斗风浪、精测样,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抢”数据。经过连续数日的海上奋战,成功完成渤海中部海域全部37个国控监测点位、21项监测指标的水质监测任务,冰蓝的海面上也留下了一张张铁军战士满含胜利喜悦的憨憨笑脸。
2020年的情人节
2月14日,在这个朋友圈到处洋溢着玫瑰和巧克力的日子里,她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手不停地在键盘上敲打着。她,是公共保障部资产管理员高婧,在疫情防控要求居家办公期间,临时接到紧急通知,要求上报单位2019年的资产决算和资产年报。今天已经是她加班的第三天,也是工作上报的最后一天。一组组数据的核对、一行行信息的录入,一个个表格的建立存档,再遇到系统的各种报错,还有不到3周岁儿子电话中要妈妈回家讲故事,这真是让人抓狂。做了几次深呼吸,调整好心态,她很快又进入到工作中。当她点击“提交完成”键时已经晚上八点,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赶忙穿上衣服回家,因为她的小情人还等着妈妈回家呢。屋落偏逢连夜雨,一直在办公室敲键盘,浑然不知外面已下起了雪,骤降的气温把车窗硬生生的冻住了。“这可怎么办?疫情期间马路上本来就少有出租车,更别想着这鬼天气能有车了”。考验“车技”的时候到了,于是她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本来5分钟的路程竟开了半个小时,终于平安抵达小区,结果在门口又结结实实的摔了大屁蹲。她忍着疼站起来告诉自己深呼吸,浅悲喜,从此人间皆春意。
80后“的温大爷”
温欣是一枚80后的帅气小哥哥,疫情期间他担任公共保障部“疫情内部防控应急管理小组”的联络员并兼职门岗“温大爷”。疫情期间,守住门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他每天都会提前到达门岗,把测温仪、记录笔等工具进行消毒,保证使用的卫生安全。8点是上班的高峰期,他认真地为进入单位职工进行测温并做好登记,体温检测正常才能进入。每日如此,每人皆测,时间久了,大家调侃他“温大爷”。
“温大爷”对进出人员车辆认真检查登记
我们是“百毒不侵”之身
为消除安全隐患,他们纵身变为保洁阿姨分别对大厅走廊、电梯间、卫生间、楼梯扶手、会议室桌面、窗户把手、门把手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完成清扫后,身上全是消毒水味,大家笑着说:“我们现在是百毒不侵之身”。
保障部的青年们进行清洁消毒
配餐青年上线了
每天协助食堂分发午餐也是这几位小青年的“惯性”动作。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在这特殊时期,每个人都自觉地从紧张的工作中挤出时间,10:30陆续到达食堂,戴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后开始备餐工作。打包餐食、标记部门、为领餐人员测体温、核对数量每天这些动作都安静而有序的进行。提前准备,大家就不用在食堂门口聚集排队等候,减少疫情期间人员接触。最后一波取餐结束已接近12:00,收拾好餐具,他们才取走自己的盒饭来安慰早已“咕咕叫”的肚子。
配餐青年上线了
责任担当,使命在肩,青年先行
在疫情最吃劲儿的情况下,负责耗材管理工作的张怡主动联系各家供应商采购防疫物资,保障防疫工作稳步进行;疫情期间突遇外线停电,实验楼负责人戴晋立刻对楼内应急照明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恢复供电后又对基础设施进行排查,保障实验楼实验设备正常运行。刘志华每天按照要求开展船上疫情防控工作,为渤海监测冬季出航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
这就是保障部的青年战士,他们默默无闻,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内心的纯粹和坚决,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初心和使命。别让时间耗尽对生活的美好,不让疫情摧毁对未来的希望,灾难无情人有情,2020年的春天,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也学会了担当。(中心团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