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科研人员完成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发布时间:2019-01-29  |  来源:

近日,伴随中心郭皓研究员和葛林科博士完成南极长城站科学考察返回国内,监测中心转隶生态环境部后参与的第一次极地科考圆满结束。监测中心科研人员秉承做好域外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的要求,围绕站基陆源排污及新型污染物全球输运问题,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及其周边海域进行了系统考察。

在本次科考中,监测中心科研人员就排污口和码头水体中指示性污染以及综合环境多类持久性有毒物质等开展了监测与研究,还与其他部委考察队员就极地生态环境监测内容、机制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科考共采集大气、海水、土壤、植物、粪土等样品190余份,进行了必要的前处理,还现场分析了海水和淡水中化学需氧量、石油烃等多项常规要素,获取数据150组。

本次科考获得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陆源污染物的第一手数据,有助于提升我国极地环境业务化监测能力,为应对突发环境事故、全面地理解海-陆-冰-气的相互作用、污染物全球输运等储备了基础数据,也为我国在南极理事会等重要国际性会议上提出合理建议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撑。

目前,中心已连续7年来开展了南极长城站综合环境监测,有力支撑了极地生态环境业务化监测,共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西南极污染物赋存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了短链和中链氯化石蜡在菲尔德斯半岛大气气相和颗粒相中分配,发现吸附的影响机制;发现了多溴联苯醚(PBDEs)系列物在乔治王岛大气和苔藓及颗粒物和土壤中的分布规律;阐明了伯兰斯菲尔德海峡多介质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和海气交换特征;揭示了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和地衣中得克隆类物质的分布特征,解析了其长距离传输源。未来,中心将继续结合单位职能,发挥所长,为域外海域生态环境监测贡献力量。(海洋化学室 葛林科)

中心科研人员在码头准备出海

南极长城站生态环境监测项目组进行海上作业

中心科研人员修复大气采样装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