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海洋中心极地科考工作全面展开
炎炎夏日,伴随“雪龙号”破冰船驶向北极实施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心2018年度各项北极科考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中心张志锋副主任及那广水、金帅辰、宗虎民、鞠茂伟等先后奔赴北极,深入参与“极地站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和管理”、“北冰洋微塑料监测”、“北极新型污染物监测与研究”等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发展“冰上丝路”等贡献中心智慧和力量。
6月下旬,张志锋副主任远赴黄河站,与极地中心、海洋三所、东海分局等相关人员共同实地考察黄河站所在的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生态环境及其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查看了中心在此区域布设的大气采样器等监测设备,调研Zeppling大气环境本底站,了解新奥尔松科学委员会(NysMAC)旗舰项目,与挪威、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科考站科研人员深入交流并探讨未来合作意向。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极地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管理等多角度,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我国在极地区域围绕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等主题进一步深化开展监测和研究的发展思路和实施途径。
7月上旬,那广水研究员与金帅辰工程师根据相关工作安排,抵达黄河站对北极新奥尔松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在完成环境多介质新型污染物监测和研究样品采集和预处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和落实黄河站大气环境平台建设工作,与王湾公司共同起草了平台建设方案,近日将签订合同,平台将于2019年春天交付使用。根据张志锋副主任前期沟通情况,与荷兰鸟类研究科学家Loonen教授建立了开展鸟类迁徙与极地污染物输运联合研究伙伴关系,并开展了首年度样品联合采集工作。
作为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小鲜肉”,宗虎民副研究员和鞠茂伟助理研究员依托雪龙船科考平台,实施“海洋微塑料监测”和“北极新型污染物监测”与海洋污染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此次科考,他们将获取北极、亚北极海域海水、沉积物、生物体、海冰、海洋漂浮垃圾样品,分析微塑料、典型新型污染物的污染水平、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主要来源等情况。
另悉,伴随极地科考工作的全面展开,中心极地工作组参与的《极地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南》、《2017年度北极科学考察报告》等编制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那广水 金帅辰 高范)
极地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
极地科学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