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三个转变”,健全渤海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维护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组织环渤海各级政府和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渤海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与管理行动。近日,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保护好渤海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了具体意见。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在于加快促进管理理念、治理方式、监管手段的“三个转变”,进一步健全渤海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促进渤海生态环境管理向资源环境综合施策转变,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
渤海面临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其根源在于渤海生态环境系统所承载的陆海开发活动压力过大。按入海河流流域划分的环渤海三省两市陆域面积约为渤海海域面积的5倍多,“从山顶到海洋”的污染物排海、海域海岸带资源开发和岸线占用等多重压力作用于生态敏感脆弱、环境容量有限的渤海海域。同时,半封闭型内海的自然禀赋使得渤海各海区之间的水体交换、物质输运、生物迁徙等的生态联系紧密,各类人为开发活动压力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渤海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
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就是要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科学研判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构建陆海统筹、区域协调、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把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管控与渤海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统筹起来综合管理,提高用海生态门槛,从源头上解决导致渤海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本性问题,最终实现从海洋资源环境单要素管理向人海关系综合治理的转变,从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管理向过程管理、风险防控的转变。
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还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多元共治的合力。落实各级政府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海洋督察和环境监管、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职能。利用价格、信贷、税收、收费、罚款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渤海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生态准入门槛、加强环境监管等,倒逼企业开展产业升级和转型,自觉落实生态用海和环保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决策参与等积极作用,倡导绿色消费,提高资源节约和海洋环保意识。
促进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向精准治理转变,切实保障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渤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重点海湾污染未见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下降、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对此均有共识。但具体到三大海湾及秦皇岛近岸、大连近岸等重点海域,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必须分别把脉诊断问题成因,分区精准实施环境治理政策措施,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加强渤海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精准治理,首先要科学诊断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近年来,政府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等针对渤海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项调查监测与研究评估,但总体而言,对渤海重点海域污染物入海总量和环境容量、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区域海洋生态灾害形成机制等的科学认知还达不到分区精准治理的要求。需要以区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在准确掌握渤海重点海域污染基线、生态本底和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深化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的科学认知,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剖析关键梗阻,厘清影响根源。
加强渤海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关键还在于精准发力、管治结合、综合施策。对严重污染海域,既要严格各类入海污染源监管,遏制超量,削减增量;又要推动“蓝色海湾”等专项治理行动,消化存量,提升容量。对生态退化海域,既要严格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管控,提高用海项目生态准入门槛,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又要抓紧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海洋保护区网络,做好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的养护和恢复,拓展海洋生态空间。同时,还要兼顾“上下游”和“左邻右舍”关系,以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好转带动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品质和生态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促进渤海生态环境监测向实时监控转变,夯实风险防控、督察执法、责任考核等的测管协同基础。
长期以来,渤海生态环境监测受到技术手段、资金投入等限制,主要以瞬时采样的监督性监测为主,每年只能获得有限次数、有限站位的海洋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结果,难以实现对渤海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和关键过程等的动态监控,监测与管理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设渤海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是实现渤海生态环境测管协同的重要技术基础。
近年来,渤海赤潮(褐潮)、绿潮、水母旺发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溢油和危化品泄漏等环境风险居高不下。建立灾害高风险海域的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既有利于深化对海洋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和影响机制等的科学认知,更有利于提高主要致灾因子突变的及时发现和预警预报能力,对于建立健全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等具有现实紧迫性。
天—空—地一体化的实时在线监控系统还具有海洋生态环境要素、资源要素和人为活动同步监测的优势,是在渤海落实国家海洋督察制度和海洋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建设环渤海主要入海河流水质水量及渤海重点海域水质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既是摸清渤海污染物入海总量、精细化掌握重点海域水质状况及动态变化的根本保障,也是落实渤海近岸海域水质考核、监督重点海域总量控制成效的必然要求。建设天—空—地一体化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对渤海滨海湿地和保护区、岸线和海域资源状况、人为开发活动状况等的多维巡查和实时监控,对于实施国家海洋督察制度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将极大提高对围填海和自然岸线管控、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重点河口海湾治理、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等落实情况的督察实效。
总之,加强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在体制机制上需要科学规划、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在关键技术上也需因地制宜、联合攻关、创新发展,以促使渤海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不断优化,并为全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示范和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