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碱蓬红
——辽宁盘锦红海滩的生态变迁
10月的红海滩上,绵延不绝的碱蓬草犹如一袭红毯,铺展在绿苇蓝海之间。随着潮水上涨,迁徙而来的鸟类成群飞向岸边觅食,惊扰了红草滩涂上密密麻麻栖息着的海蟹……植被、飞鸟、海蟹相映成趣,成为游人争相观看的景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辽宁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共接待游客32万人,游客量在全省景区中名列前茅。
“十一”前夕,国家海洋局“2016海疆生态行”采访团来到盘锦。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一位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向记者表示,红海滩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是吸引她前来旅游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盘锦市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开展了修复受损滨海湿地、“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工程,致力于保护盘锦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加了滨海优质旅游资源的含金量,营造出一片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美红海滩。
重新铺展“红地毯”
盘锦红海滩地处辽河入海口,在涨潮落潮交汇的滩涂湿地上,从上游而来的大量有机物在这里沉积,特别适于盐生植物翅碱蓬的生长。每年五六月,刚刚长出的翅碱蓬一片赤红;八九月碱蓬颜色便会加深至紫红色,成为一望无垠的红色草原。
除了“养眼”,碱蓬草还很实用,它是古人食盐的来源之一。《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曾有记载:“盐蓬、碱蓬二种,皆产北直咸地,土人割之,烧灰淋汤,煎熬得盐,其叶似蒿圆长。至秋时,茎叶俱红,烧灰煎盐,胜海水煮者。”
今天的人们更看重碱蓬草的生态功能。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李晋告诉记者,翅碱蓬是滩涂上的拓荒先锋植物,作为河海交界处的特产,翅碱蓬具有耐盐碱的特性。“土壤盐碱度高的地方别的草长不了,只有它们能‘乘虚而入’,在条件恶劣的地方扎根。等到它们把土壤改良后,底栖生物量也随之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得到丰富,其他优良牧草就可进一步生长,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因石油开发、农业围垦、水产养殖及苇业发展,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翅碱蓬的面积持续减少,红海滩的生态环境接连恶化。“没有了碱蓬草的滩涂逐渐含碱板结,成为了寸草不生的光滩。”恢复滩涂生态,已是势在必行。
2014年,盘锦市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生态损害赔偿补偿使用有关工作报告》和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辽宁省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总体方案》,组织编制了《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补偿专项——盘锦辽河口受损滨海湿地植被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该工程自当年3月至2015年12月实施修复,并于今年6月24日完成验收。
植被修复工程在探明受损湿地现状、演变过程基础上,按照辽河口东岸滨海湿地翅碱蓬生长状况,通过播撒翅碱蓬草籽,恢复滩涂植被。“经过测算,当翅碱蓬的播种数量为每平方米80株的时候,可以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李晋说,修复工程依据滨海湿地沿滨海岸段的景观格局,借助翅碱蓬与芦苇的自然演替过程,以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彻底改善辽河口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使项目区域翅碱蓬面积从修复前的1万亩增加到2万多亩,碱蓬草以其强有力的污染物吸附能力,对改良土壤、净化水质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鸟类、蟹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和栖息场所。
如今,走进全长18公里的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红地毯一般的碱蓬草景观重现世人眼前,游人站在滩涂木栈道上纷纷以红海滩为背景拍照留念,用手中的相机见证着盘锦滩涂生态环境的变迁。
痛定思痛拆虾池
“脚下的这些滩涂,原来都是海参、对虾养殖场。”站在鸳鸯沟滨海湿地,李晋告诉记者,这里曾是盘锦“退养还滩工程”最早的一批施工现场。
放眼望去,以往密集的鱼池、虾池已无影无踪,代之以连片的自然滩涂,为鹭类、鸥类、鸻鹬类等多种水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捕食环境,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据记者了解,自2008年以后,盘锦市便不再审批新的围海养殖用海,但已有的8万亩养殖场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物,已造成天然植被大面积损毁,鸟类栖息和觅食地面积大量缩减,鱼虾蟹贝蜇的产量大幅减少,其中海蜇产量下降70%以上。
痛定思痛。盘锦市下定决心,将现有8万余亩海水养殖池塘恢复原生态。2014年,国家出台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退耕还湿政策,辽河口湿地被列为首批试点。盘锦争取资金4291万元,用于耕地补偿、湿地生态修复、湿地周边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
随着鸳鸯沟、三道沟和二界沟海域围海养殖滩涂退养还滩工作的逐步进行,辽河口截至目前共恢复滩涂面积2.3万多亩。“接下来,我们还要疏通修复区域内的潮汐主通道,使得辽河水和海水能自由进出,最大程度地扩大湿地面积,使水生生物有更大更好的‘庇护所’,让辽河口海域生物逐步恢复。”李晋对未来充满期待。
今年5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部署,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决定,中央财政对沿海城市开展蓝色海湾整治将给予奖补支持。6月,盘锦市蓝色海湾整治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并被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列为2016中央海岛海域保护专项资金第一批扶持项目,预计投入资金9亿元,计划到2017年12月,将改善辽河口西侧滨海湿地生境面积30万亩,全面打通辽河生态通道。
还滨海湿地原生风貌
盘锦鸳鸯沟国家级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坐落在双台子河口,由滩涂、芦苇、翅碱蓬、浅海水域和鸳鸯岛组成,盘锦滨海湿地生态站就建设在这里。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固碳潜力甚至超过热带雨林系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室副主任刘长安表示,该生态站采用温室气体通量监测和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跟踪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退养还滩生态修复过程进行生态功能和效益综合评估,为盘锦滨海湿地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去年7月,生态站建立了3座碳通量监测塔,同时还将在辽河口至大凌河口近岸海域布设4个小型智能浮标、9个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对盘锦自然湿地、人工养殖塘、退养还滩区滨海湿地温室气体的对比监测,工作人员发现,滨海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
目前,鸳鸯沟在不改变湿地属性的前提下,着力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打造国家级海洋公园,进一步提升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今年9月,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盘锦调研时指出,恢复滨海湿地原生风貌和景观的做法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是国家海洋局推动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工程的示范。
金秋十月,正是鸟类从北方向南方迁徙的季节。如今,包括鸳鸯沟在内的盘锦湿地吸引着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白鹤、黑嘴鸥在内的多种珍稀鸟类停留,“沙鸥云集、锦鳞游泳”、翅碱蓬—芦苇植物群落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已成为当地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