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努力实现海洋科技的大发展

发布时间:2006-09-06  |  来源:本站编辑

这次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是新中国成立57年来海洋界首次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对于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海洋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海洋局,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海洋事业发展的各部门、各地方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在海洋科技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向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以及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1956年我国制定第一个海洋科学远景规划算起,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已经走过了整整50年不平凡的历程。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是海洋科学调查取得丰硕成果。海洋调查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自1958年开展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以来,国家各有关涉海部门合作,先后组织实施了近百次专项性或综合性海洋调查,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调查,已经载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光荣史册。上世纪70年代连续7次开展的太平洋中部海区调查,为我国首次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提供了良好的现场环境保障;80年代开展的海岛和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沿海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从1984年至今,连续22次开展的南极科学考察、2次北极科学考察,不仅使我国在南北两极拥有了长城、中山、黄河3个常年考察站,而且使我国由此跻身于国际极地考察大国行列;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开展了18次大洋矿产资源调查,使我国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去年进行的环球大洋考察,首次实现了中国海洋人“挺进三大洋”的宏伟目标。浅海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为国家能源发展寻找新的接替基地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正在开展的“我国近海环境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是建国以来国家在海洋调查领域一次性投入最多、参与部门最广、调查手段最为先进、调查要素最为丰富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为建设“数字海洋”,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海洋基础研究有了重大进展。经过长期的积累,我国海洋基础研究已经覆盖到海洋的各个学科。在物理海洋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文氏普遍风浪谱”理论,发现了“南海暖流”“台湾暖流”,创建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揭示了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和变异机理。先后开发了风-浪-流联合作用模式和风、浪、流、潮汐、风暴潮耦合作用数值计算模型,使海洋综合动力过程的计算和预测提高到新水平。突破了海浪、潮汐、潮流、环流的一体化保障技术。开展的“海洋环境短期数值预报”研究,对海上生产作业、军事活动、防灾减灾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方面,建立了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的理论框架。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次参与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所开展的南海大洋钻探已经取得包括发现大洋碳循环长周期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资源分布、生态习性和区系特点,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奠定了中国现代海洋生物学的坚实基础。正在深入开展的海洋微型生物及微食物环、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以及大海洋生态系等研究已取得新突破。在海洋化学研究方面,对中国近海水化学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研究成果。

三是海洋高新技术发展迈出新的步伐。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海洋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缩短了与海洋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发射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攻克了声学海流剖面测量、高精度CTD剖面测量、高频地波雷达探测等海洋监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海面漂流浮标、ARGO浮标等一批先进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技术水平和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以海水养殖种质的优良化、海洋天然产物及海洋药物的研发等为代表,取得了一批很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我国海洋造船技术和集装箱技术发展很快,促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在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方面,围绕深水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大洋矿产资源探查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已取得重要进展,必将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大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十年来,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稳步推进。在沿海地区建立了16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区和8个技术转移中心,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方面,自主设计、制造完成了3000 吨级低温多效蒸馏和5000吨级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以及14000吨级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海水提镁、提溴、提钾技术得到应用。在海洋生物技术开发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911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农乐一号”和“天达-2116”等增产农药累积获得应用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在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培育方面,海带、紫菜等大型海藻人工栽培取得的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规模化海水养殖的兴起。目前,应用经典选择育种技术、性控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已经选育出一大批生产快、抗逆能力强的高健康、抗病贝虾藻新品种,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批海洋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50年中,有一大批海洋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或部委的奖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首次南大洋考察》《对虾大规模育苗研究》《国产反渗透组件及工程技术研究》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海区及邻近海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等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973基础研究课题《对虾病毒遗传密码研究》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五是海洋科技国际合作呈现持续拓展态势。随着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GLOBEC)、国际海洋科学钻探(IODP),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和海洋学(GEOHAB)、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GOOS)、国际大陆边缘计划(InterMargins)以及国际洋中脊计划(InterRidge)等重大国际海洋科技合作项目中都做出了应有贡献。1979年,我国首次当选为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理事会成员国,并连任至今。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了双边和多边海洋科技合作,分别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朝鲜、印度等国家签订了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协定,联合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开展了东亚海计划、渤海环境保护与管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计划、南中国海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一批区域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

六是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已由建国初期的不足百人发展到如今数万人的规模,专业领域涵盖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公众教育、公益服务、行政管理及产业规划等众多方面,人员遍及十多个部门、行业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8年,为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良好机遇,一大批海洋科技工作者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有30多位才华出众、业绩突出的优秀海洋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海洋科学家在国际海洋界大展身手、担任重要职务。已故曾呈奎院士曾当选为第二届国际藻类学会主席;苏纪兰院士连续两届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

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服务经济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我国已有涉海科研机构和院校122个,拥有一批以两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技精英;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共享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造和装备了一批设备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船。以海洋卫星、飞机、台站、浮标、船舶为主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海洋人才队伍的壮大、海洋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能力的建设与优化,为今后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创新和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各有关部门着眼大局、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埋头苦干、勇于拼搏的结果。实践证明,保持和发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制胜法宝和强大动力。

二、我国海洋科技战线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海洋领域内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发展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前,海洋科技已进入世界科技竞争的前沿,并成为国家间综合实力较量的焦点之一。几个显著特点是:海洋科学研究正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全球尺度的海洋变化和深海大洋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以海洋生物技术和深海技术为核心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海洋监测和探测向宽范围、实时化、立体化发展,建设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业务化保障体系成为许多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一些发达国家的海洋立体监视监测能力正在覆盖全球,海洋环境预报能力已触及世界海洋的各个海域;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和引领海洋产业向高科技化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

我国是海洋大国,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危机,拓展生活和生产发展空间,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加强海洋调查评价和规划,全面推进海域使用管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最近,温家宝总理也指出:“随着国力的增强,海洋资源、环境,领海、近海开发管理和科研任务将愈来愈繁重。”在此次海洋科技大会之前,曾培炎副总理又专门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了海洋科技取得的成绩,对海洋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前不久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勾画了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把海洋科技列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并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一切都为海洋科技工作和整个海洋事业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比于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态势和我国海洋事业的现实需求,海洋科技工作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譬如,海洋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还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海洋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对重大海洋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还不够多;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海洋科技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与利用,科技投入仍显不足,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还没有真正成为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海洋科技进步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海洋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发挥海洋科技对助推海洋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科技资源配置明显优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明显完善,海洋科技总体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贯彻一个方针,就是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新时期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就是海洋科技工作要面向沿海经济与社会发展、面向海洋安全与权益维护、面向海洋管理与公益服务;推进五大创新,就是要推进深海探查与开发科技创新,为减轻能源资源供给压力寻找新出路;推进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技创新,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新保障;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开辟新途径;推进海洋空间利用科技创新,为弥补土地资源不足拓展新领域;推进海洋观测监测科技创新,为提升海洋开发和管理能力增添新动力。

按照以上目标和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国海洋科技工作者要在扎实推进各项海洋科技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好以下九大任务。

(一)以实施近海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为重点,基本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的资源环境家底

海洋调查是推动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的基础保证和重要手段。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海洋环境资源家底有客观、准确的把握和科学、真实的评价。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调查工作。一是要扎实开展近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908专项)。要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设计、统筹部署、稳步推进,使专项的成果真正惠及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国防安全、权益维护以及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要在以往开展的一系列调查的基础上,围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国防建设的需求,适时选择我国资源富集区、环境脆弱区、重要航道区和安全敏感区海域,组织开展水文动力、生态环境和资源等专题性精密调查,及时掌握海洋资源环境变化的本底数据,为客观、准确、科学、全面地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的真实状况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日实现几代海洋人“查清中国海”的夙愿。

(二)以深化近海研究为重点,积极拓展海洋基础与应用研究新领域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今后数年是海洋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海洋基础与应用研究必须跟上。要紧紧围绕着资源、环境、气候和灾害等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海洋科学前沿问题以及海洋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继续加强海洋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发展战略研究。要在深入研究我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动力过程、科学掌握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演化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深海、大洋乃至全球,针对海-陆-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全球变化、深部生物圈与深海极端环境生物、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的演化过程、南北两极共扼等开展前沿性、探索性研究。同时,力争在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取得理论上的突破,提高对海洋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知水平。

(三)以发射系列海洋卫星为重点,全面构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观测网络

建设高效、立体、全时的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体系,是海洋开发利用和各类海上活动安全的基本保证。“十一五”海洋监测预报工作要立足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现实需要,高起点、高水平地开展自主创新研究与技术开发。一是建立海洋卫星监测网络。在确保海洋一号B星今年内成功发射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系列的立项和研制工作。同时,改进和扩建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进一步拓展卫星海洋应用研究,提供面向不同用户、多样化的卫星产品服务。二是选择重点海域开发遥感和雷达监测技术、水面与水下自动监测技术、移动目标探测技术、组网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构建实用的立体实时监测系统,基本形成对渤、黄、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海洋动力环境信息的掌握和应用技术能力,以及对深海大洋信息资料的获取能力。三是围绕提高海洋环境与灾害预警报服务能力,重点开发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以及海啸等近海海洋预警报技术,逐步建立由国家—海区—省—市海洋监测预报机构组成的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系统,满足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要。

(四)以推进数字海洋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海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构建“数字海洋”,实现海洋的信息化和“透明化”,不仅为我们深入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管理海洋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对于未来高科技条件下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些年来,国家组织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海洋调查专项,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资料,这为我们加快推进“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完善建设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使我国“数字海洋”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布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建设近海海洋信息基础平台、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海洋”原型系统;逐步完成“数字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基本满足全国中比例尺(局部区域大比例尺)海洋空间数据的获取、交换、配准、集成、维护与更新要求;重点突破“数字海洋”建设所急需的支撑技术;完成“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的开发,实现试运行,并开展应用示范研究,开发出一批可视化程度高的新型海洋信息应用产品。

(五)以强化南北极综合科学考察为重点,充分体现我国在极区的实质性存在

加强南、北极科学考察,提升我国在极区的研究水平,对强化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地位,维护我国的国家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在认真组织实施极地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在详细开展南极冰盖最高点背景调查的基础上,抓紧推动第三个南极考察站的建站选址工作,力争把新站建成一个有特色、起点高、功能全的综合考察基地,为我国在极地的实质存在布下一颗战略性棋子。二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极地科学研究。深入开展两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南大洋在全球海洋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北极快速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等重大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三是继续提高极地考察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建设国内极地考察基地,改造更新船载仪器设备,研发水下观测仪器,改善考察站常规实验条件和装备,提高现场观测和样品处理分析能力以及数据传输能力。

(六)以完成7000米载人潜器研制为重点,大力发展深海探测技术体系

以寻求和占有战略资源为核心,大力发展深海技术,持续开展深海勘查,适时建立深海产业,增强我国发现、圈定和开发深海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是“十一五”大洋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是:一要抓紧7000米载人潜器的研制,加快建造或改装工作母船,尽快完成7000米载人潜器研制与海上试验。同时要大力推进国内深海基地建设,为深海技术研究开发搭建好公用试验平台。二要在国际海底圈定一块满足商业开发所需资源量要求的海底富钴结壳区域,并兼顾该区域其他资源的前期调查,开展海底热液硫化物的调查。全面启动深海生物基因研究开发。三要积极发展海底探测与大洋资源勘查评价关键技术,突破深海作业技术、海底多参数探测技术、深海海底原位探测技术、深海工作站、矿产和生物基因直视取样技术,形成深海探测与取样技术体系。

(七)以突破海水淡化关键技术为重点,尽快实现海水资源的规模化利用

海水综合利用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目前,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750万立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我国的海水利用特别是海水淡化工作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化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达到规模化应用的水平,淡化水成本仍偏高。“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开展规模化应用,为沿海城市及海岛提供重要补充水源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组织编制沿海省(区、市)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积极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和示范区创建活动,建立国家级海水利用技术研发基地。二是要加快开发5万吨/日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单套1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发展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与装备和大生活用海水利用技术以及海水预处理技术,增强海水资源利用装备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深入开展海水利用海洋功能区选划和重大工程论证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海水利用标准体系、评估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提高海水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八)以发展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开发技术为重点,不断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形成充满活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基因资源丰富、环境条件各异的巨大优势,奋力抢占海洋生物技术制高点,努力拓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新领域。在开展优良生物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海水养殖增殖、海产品深加工等技术攻关,增强海洋生物资源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支撑作用的同时,要下大气力,集中国内科技优势,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力争在发现海洋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特殊功能基因组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前景广阔的海洋创新药物和基因产品,为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以攻克深海油气资源探查与开发技术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海洋对国家资源能源供给的保障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能源的供需紧张状况日益严重。在我国广阔的管辖海域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矿产、油气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我们要以提高近海资源利用水平和深海战略性资源储备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重大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开发近海油气,抓紧开发深海油气,创造条件向天然气水合物和大洋海底资源勘探开发进军,努力实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从浅海向深海的战略转移。此外,对潮汐、波浪、温差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关键技术攻关上狠下功夫,力争有所作为。

三、推进海洋科技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

科技工作是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技创新是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安全、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海洋科技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大力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要紧密围绕新时期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力推进海洋人才战略。结合国家重大海洋专项的实施,部署开展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认真实施“双百”人才计划。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人才引进与有序流动、团队吸纳与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海洋人才资源,有目的、有重点的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领军人物,努力打造海洋优秀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改进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基础性工作领域和基层一线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涉海科研院所同相关企业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海洋科技优秀人才。鼓励军地双方建立联合办学机制,共同培养军地两用海洋科技专门人才。

(二)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

海洋科技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稳定的科技投入是保证海洋科技不断创新的先决条件。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企业、民间及外资等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的海洋科技投入体系。要主动争取各级财政、发展改革和科技部门对海洋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的经费支持,力争“十一五”期间用于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加。要建立对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稳定支持机制,重视和发挥它们在海洋科技创新中的中坚作用。要结合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走势、沿海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海上安全与权益维护等国家需求,积极向国家提出重大海洋科技专项,通过项目实施,达到增加投入、强化能力、培养队伍、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扎实推进海洋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海洋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十一五”要建设和完善一批国家、部委、省、市级的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基地,区域特色明显的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关键技术的实验室。争取国家立项,在改造装备现有考察船的基础上,新建一批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并建立“公管共用”的科学考察船管理机制,以满足今后10年~15年内我国近海、大洋和极区的资源环境科学考察的需要。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立体的、实时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选择和建设一批海洋科学野外研究站,进入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序列。建立高水平的物模实验与研究中心。积极推进海洋基础数据与信息共享,建设国家级海洋科学数据中心、海洋自然科技资源保藏中心。开展对海洋高技术产业具有引领作用、有利于海洋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技术规范与标准研究,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和行业技术标准,健全国家海洋标准体系。

(四)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与支撑体系

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消除制约海洋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此,一是要继续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抓紧构建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海洋公益事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大力推进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国家和地方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布局;三是要加快推进海洋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用和民用科技的双向转移;四是要积极开展建设地方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统筹规划区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科技合作步伐,加速区域创新集群的形成。

(五)努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水平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也是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重要体现。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认真落实海洋科技兴海战略,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上积极鼓励海洋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一是要推动科研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把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努力实现从重论文、评职称的“封闭循环”向重市场、讲效益的“开放循环”转变。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广阔、具备产业化基础的科技成果,适应海洋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要。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有信誉、有能力的企业参与科技项目的立项、研究、技术转化与成果应用的全过程,达到项目研究有明确的应用方向、技术开发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成果转化有成熟的企业平台的目的。三是要进一步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服务与中介机构,引导科技服务与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服务体系真正成为成果拥有者和技术需求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六)广泛开展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

开展富有成效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海洋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今后一个时期内,开展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交流工作,要注重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一是要在巩固已有双边和多边海洋科技合作的基础上,结合需求,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开拓新的交流领域。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为我所用的方针,密切跟踪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走势,有选择、有侧重、有步骤地介入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海洋重大科学计划。三是要充分发挥我国海洋科学家的学识才干,支持并推荐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海洋科学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海洋科学计划,并在有传统优势的学科领域创造性提出区  (七)不断强化海洋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海洋科技创新与进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务必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这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起统筹部署,同步实施。要加强组织协调,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与积极性,充分挖掘潜在社会资源,进一步强化区域间、部门间、部门与地方、部门与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海洋科技信息共享与科技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要加强海洋科学普及工作,发挥各级学会、协会、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媒体的作用,广泛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使更多的人了解海洋、关注海洋、热爱海洋,自觉投身到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伟大实践当中去。

同志们,发展海洋事业、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综合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海洋强国而努力奋斗。

摘自《中国海洋报》第1537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