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走近海洋监测(渤海篇)

发布时间:2004-10-21  |  来源:本站编辑

在海洋监测人的眼里,眼前的这一片蓝色国土更牵动着他们的心。他们第一时间感受到海洋的脉搏、律动和情绪,第一时间感受到海洋受到的威胁和它的叹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和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浩瀚无边、滋养了人类的海洋,更需要人类的呵护。

然而,海洋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提出了警告。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日渐频繁,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河流、企业直接排污口和市政污水排污口等渠道排放入海,以及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开发活动,造成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致使海域水质恶化,生物资源减少,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海洋环境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海洋监测愈发不可或缺。

8月31日,记者来到大连,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海洋之行采访。

黑色的忧患

在海洋监测人的眼里,眼前的这一片蓝色国土更牵动着他们的心。他们第一时间感受到海洋的脉搏、律动和情绪,第一时间感受到海洋受到的威胁和它的叹息。 

位于大连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依山而建,临近大海,是国家海洋局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基本任务是实施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监视业务的组织、技术管理和技术支持;负责制定我国海域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与建设、污染监测的规划和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组织承担国家重大海洋环境调查项目;拟订全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标准和实施方案、全国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海洋倾废评价程序和标准;开展海域使用管理相关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工程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有关的国际合作等。

如果海上出现了风浪或是遭受污染,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将在第一时间向各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为政府和涉海部门防御及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提供完善的服务。目前,全国沿海80%以上地级市已建立了专门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

2003年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2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了3.2万平方公里,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水域;近海大部分海域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海洋赤潮发生仍较频繁…… 

以渤海为例,昔日渤海,水清、物丰、景美,素有我国天然鱼仓、盐仓、油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然而今非昔比,据国家海洋局统计,渤海的入海排污口共105个,年入海污水量28亿吨,占全国排海污水总量的32%%,各类污染物质70多万吨,占全国入海污染物质总量的47.7%%。海洋监测专家痛心地警告: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遏制污染,10年后,渤海将变成地球上第一个“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排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 

碧海卫士:天涯地角“看海人”

海洋之行,记者沿着渤海岸去寻觅那些默默奉献的看海人。9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大连市中山区虎滩街的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该站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辽宁沿海区域内西至山海关,东至鸭绿江口设有7个海洋环境监测站,包括负责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葫芦岛海洋站,设在鸭绿江口的东港海洋监测站,芷锚湾海洋站、温坨子海洋站等。多年来,中心站除完成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的任务外,也负责完成辽宁省近岸海洋环境污染趋势性调查,辽宁省海岛资源水文调查,开展海洋倾倒区调查和监测,赤潮应急监测,溢油及其它自然灾害的调查。近年来承担了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质量公报任务,为地方数十个用海单位的海岸和海洋工程进行前期勘测、海洋环境调查。所辖辽宁境内沿海七个台站每日定时向国家海洋预报台传输实时海洋环境监测资料。

“2004年9月2日8时,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246号海洋环境预报: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渤海和黄海浪高1.3到1.5米;东海浪高1.5到2.4米;台湾海峡、东沙、西沙、南沙群岛附近海面浪高1.3到1.8米……”

这是9月2日当天的海洋环境预报,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还有海浪实况分析图、海面水温实况分析图、海滨浴场环境预报……海洋预报几十年如一日,不同的是,这一日,记者正在海洋监测的第一线。第一次走近海洋监测的现场,目睹第一手的实时海洋环境监测资料数据是如何传达的。

记者在中心站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渤海湾基层的海洋环境监测站——设在老虎滩石槽屯3号的老虎滩海洋环境监测站,第一次走近了看海人。海洋站的值班室建在半山腰上,测点建在山的最顶端。站在山顶,环顾四周,能看到老虎滩秀丽的风光,露出海面的礁石耸立在涌动的湛蓝的海水里。工作人员说,这里的水质是大连最好的,但是有暗礁,不适合游泳。监测站与游人如织、美丽的老虎滩海洋公园遥遥相对,景色同样秀丽,然而却寂寥许多。

站长范因全告诉我们,监测站前身是中心站的一个岸边监测组,后来成为一个基层站,站里包括他就五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守在这里。别看大连市内风和日丽,这里的海风现在只是1.9级的静风,要是大起来,照样狂风暴雨席卷,但越是风大浪大监测就越重要。以前是人工记录,一天要换3次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的记录纸。风雨交加,漆黑如墨的夜晚,也得上值班室。值班室建在临海的悬崖上,测点设在峭壁下,两点相距一百多米,即便是大人白天也要格外小心,何况是黑夜!观测时间的要求相当苛刻,不允许耽搁一分一秒,观测精度不允许有一厘一毫误差。现在好了,有新的设备和仪器可以记录水文数据,数据经过电脑分析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中心站和北海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海洋观测站是国家海洋局最基层、地处最偏远、也是工作最艰苦的单位。在我国漫长的海岸上,分布着几十个这样的海洋观测站,他们是天涯海角“看海人”。他们驻守在神圣的海疆,耐于孤独寂寞,惯于单调枯燥,喜于潮汐风浪,乐于平凡渺小而日日夜夜,年复一年,无声无息,无怨无悔地工作着……他们知道,日月轮回,潮涨潮落,以科学的名义观天测海是每一名观测员的天职。他们的贡献,大海最清楚,他们的业绩,写在万里海岸线。 

海洋环境监测任重道远

由于陆源性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对海洋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立中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严重,特别是河口区域更是重灾区,直接导致赤潮不断发生,威胁海洋环境安全,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海洋保护的警钟。在保护海洋、改善海洋环境迫在眉睫的大背景下,海洋环境监测重任在肩,任重而道远。

2004年1月13日,国家海洋局负责组建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建立并开始运行,对中国管辖的全部海域实行监测监视。监测网利用卫星、飞机、船舶、浮标、岸基监测站等手段构成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在近岸、近海和远海监测区域以及海洋功能区,全面开展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监测,并对海洋赤潮、风暴潮、海上巨浪、海冰以及海上溢油等海洋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监视,监测内容、项目从过去单要素监测扩展为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等全项目、多介质、多学科的监测,并能够对海洋环境实施业务化、全天候、不间断的动态监测。国家海洋局还成立了国家和地方相结合、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全国赤潮监视监测网络,在赤潮多发期及频发海域,利用海洋卫星、海监飞机、海监船舶和岸基站等多种手段对赤潮发生情况开展连续监控,在全国重点海域建立了33个赤潮监控区,通过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做到监控区内赤潮发现率百分之百。

但是,众所周知,海洋保护涉及多方,光海洋监测一方显然孤掌难鸣,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依靠《海洋环境保护法》保护海洋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难题是,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涉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但各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依然存在。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海洋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工程,于是现实只能是五龙治海。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污染治理,互相扯皮的现象随之产生,影响了海洋污染治理的效果。

2004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保护,人人有责”,呵护滋养我们的海洋,让我们的海洋更加湛蓝、更加富有、更加充满活力,需要海洋监测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行动。

《时代潮》 (2004年 第十九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