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邮箱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维护海岛安全开发海底宝藏(南海篇)

发布时间:2004-10-21  |  来源:本站编辑

维护海岛安全 开发海底宝藏(南海篇)

本刊记者 崔晓林

9月1日,按照事先拟定的采访路线,记者奔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所在地——广州。9月的广州依然让人感到闷热异常,白天一般都在摄氏34度以上,这样的温度对北方人来讲无疑是个挑战。

在南海分局局长张利民的一次讲话中,对南海分局有过这样的描述:“1965年6月4日,在广东省工交干部学校的一个小院子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天……”如今,经过近40年的发展,南海分局现有职工16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600多人,拥有海洋水文、化学、地质、气象、生物、遥测浮标、海洋计量检定、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信息服务等专业队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被海洋职工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深深体感受到作为一个“海洋人”,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维护海岛安全就是维护国土安全

李立新,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党委书记。一个在北方出生、长大的中年汉子,一个在海军服役多年的军人。在他的身上,你既可以感受到北方人的直爽、豪放,又可触摸到军人身上的硬朗、坚韧。

谈起南海,李立新如数家珍。从海洋维权到海洋监测到资源开发,李立新娓娓道来。他谈得最多的,是海洋权益的维护:“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战略在世界上所有沿海国家中都是重中之重,岛屿则在海洋权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新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结果,中国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400多个。

关于海岛的海洋权益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海岛的主权归属,另一个是海岛的管辖海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岛和陆地一样,可以划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通常说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基于我国的海岛来计算的,维护海岛安全就是维护海洋国土的安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传统的渔业资源外,有些海岛可以建港口,有些海岛可以搞包括油、气储备在内的大型仓储,有些海岛则具备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各国尤其看重的,还是存在于岛屿所辖海域中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具体到中国的岛屿和海域,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在东海包括台湾、钓鱼岛一带的海域发现了巨大的海底石油蕴藏,在南海诸岛海域也有储量丰富的海底油气田。近年来,在这些海域中,还探明有深海多金属结核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重要矿物质。

岛屿作为海上的天然屏障,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前沿阵地。在中国国防从守土防御向近海防御的转变中,利用中国海域中的岛屿组成的“岛链防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海洋国土安全上,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争议,还有海洋资源争端,常常是三位一体的。中国有8个海上邻国,在双边的海上权益划分上,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争议还没有彻底解决。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它号称“南海的钥匙”,控制着南海的国际航道,每天约有400艘船只穿梭其间;南海的油气储量高达200亿吨。

作为国家在南海的海洋管理行政机构,南海分局先后在南沙群岛、北部湾及珠江口有关海域完成了各项重要的考察和管理任务。如1987年和1994年分局接受国家部署的紧急重大任务,派船赴南沙群岛考察并选址建海洋站,进行北部湾基线调查,黄岩岛考察调查,香港排污工程等任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海域执法 有力有节

上世纪90年代初,南海分局职能发生重大转变,工作重点由科学考察逐渐转移到了海洋综合管理,代表国家海洋局在南海区组织开展海洋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公益服务。近年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相继出台,两部法律在规范了人们用海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分局的综合管理职能。

《海域法》出台后,分局加大宣传力度,及时跟踪、督促用海单位申办海域使用证,同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中国海监南海总队正是为了海洋执法需要而成立的一支队伍,这支准军事化管理的队伍经过4年多的风风雨雨,如今在南海区已形成了较大影响,执法监察逐步由单一的船舶海上巡航完善为空中、海上、陆上执法同时开展的格局,曾多次与三省(区)海洋执法监察队伍合作,组织联合执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海上违法违规事件,有效地整顿了用海秩序,群众海洋国有意识也逐步增强。

南海地处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好,开发力度也大。海洋开发对环境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大,有的海区的无序开发已严重危及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南海分局每年派出中国海监飞机、海监船及海洋监察员对南海北部的港口、航道、锚地、石油开发区、水产养殖、陆源排污口进行立体监视。积极实施海洋工程排污费征收制度。全面启动海洋油田投产后评估工作,促使海上石油开发作业者保护海洋环境。分局在加强海洋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南海分局于1980年5月完成了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海上编队指挥保障和海上气象保障任务,荣立了集体二等功。之后分局根据“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的要求,又开展了南海中部调查、中美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和澳大利亚季风试验、中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调查、南海三省区海岛海岸带调查和污染基线调查……这些重大科研调查,实现了对分局仪器设备、保障系统及科技力量的一次次整合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近40年资源积累。目前分局已拥有南海区海洋水文、气象、化学、海底地质地貌等各方面的系统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已逐步建立了数据与应用软件相独立的综合性海洋环境资料数据库、海洋开发应用数据库。

迎接远航归来的战友

9月3日,记者随李立新来到海监八支队码头,他要在这里迎接出海科考归来的搭档——分局局长张利民。下午2时,在珠江入海口茫茫的水面上,焦急等待的李立新终于发现了归来的舰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隐约看见一条大船渐渐驰近。李立新说,这就是我们的“向阳红14号”。随后,李立新组织人员在岸上一字排开,面向船的方向,等待船只靠岸。终于,向阳红14号科考船安全入港,伴着岸上、船上人们的欢呼、问候声,响亮的鞭炮突然炸响……

“这是我们一贯的迎接方式,要知道,每一次出海都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和麻烦,都有可能成为永别。出海的人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面对记者的好奇,李立新的语气异常凝重。

南海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沿海地区每年都因海洋灾害而造成巨大的损失。防灾减灾历来是沿海省市的一项艰巨任务,南海分局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局在实施海滨观测和远洋船气象测报管理基础上,着力打造一网三系统,即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网、南海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南海海洋信息系统和中国海监执法管理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这个网络系统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南海海洋监测网,组织了南海三省(区)的海洋、环境、交通、渔业和军队等25个成员单位,在海上设了34个监测站,配备了9艘海洋监测船,布设了海上遥测浮标,并使用海洋监测飞机和卫星地面接收站,将每天获取的各种海洋信息经处理后传输给海洋环境预报系统,为准确预报提供依据。

南海信息服务系统是与国家信息中心联网的海洋资料库。经几年的建设,已逐步建立数据与应用软件相独立的综合性海洋环境资料数据库,海洋开发应用数据库、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如两广沿海30多年的水文气象连续观测资料,南海中部综合调查资料,广东省海岸带,海岛调查资料等等。近年来他们为地方有关单位提供资料服务,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南海分局与广东省共建海洋预报台、海洋信息中心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

张利民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分局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两次(“七五”、“九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展对赤潮研究,成果优良,使我国赤潮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时代潮》 (2004年 第十九期)

关闭